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2020-06-04 22:43:4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孟 华
当前,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偏向。其一,古代汉语教学化。教者把语文课当古汉语课上,重实词词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文意、作者观点情感仅作简略涉及,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感悟和体味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素养了。其二,现代文教学化。教者把文言文当现代文教,重文章内容、作者思想、写作特色的分析,对于字词仅止于课本下的注释,特殊句式也仅止于句子疏通。究其原因,是教者对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不甚明确。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的“教”和对于学生而言的“学”都应有一个清晰、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定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就已经为我们确定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
一、明解语言
文言文是古人以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成文时间一般是百年、几百年乃至千年前,用词用语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以现代汉语的规范阅读文言文,要么读不懂,要么理解错,因此,明解语言应该是文言文学习的前提,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明解语言要强化时域和语境两种意识。
虽然现代汉语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之源,但古代汉语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阅读文言文要根据不同时域的用语习惯,因时而解。
古汉语词汇的意义非常丰富,同一词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就可能不同,对词的意义也应因境而解。
二、理会文意
任何阅读都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因为任何一种阅读的过程都必然对读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如果只停留于字面疏通的层面上去阅读文言文,而不深入地把握句子含义、文章内容、作者情感,即使写出符合信、达、雅要求的译文,甚至把原文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算真正读懂。我们要透过语言形式,深入体味文意,理会文意,从而探寻出文言文蕴含的丰厚精神内涵。
古人写文章炼词炼句讲究含蓄,言近意远,言此意彼,弦外有音,言外有意,言尽意余,我们要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活背景、具体的语境等仔细揣摩和体会辞句的真正含义。
古人写文章常因人因境因时择言选句,平常语含丰富的信息,我们如果能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物背景诸方面尽可能多地发掘语言形式后面隐含的信息,那么才能真正理解文句。
文言文包罗了政治、军事、教育、艺术、技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要从一篇一篇的具体课文中获取知识,汲取智慧,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石钟山记》倡导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陈情表》申述的弃官而终养祖母的孝心,《指南录后序》凸现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民族气节,《廉颇蔺相如列传》讴歌的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座》宣扬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德化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品德、博大精深的思想都在一篇篇优秀的文言作品中有所表现。
三、领悟道理
文以载道,文亦藏理,帮助学生透过言辞文句提炼出蕴含的道理、哲理也应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读《游褒禅山记》,要读出“尽志无悔”的人生哲理;读《孟子二章》,要读出“生于忧患丽死于安乐”的人生训诫;读《伶官传序》,要读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人生启迪;读《庖丁解牛》,要读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读《劝学》,要读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注重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的学习要义:读《赤壁赋》,要读出“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的辩证法;读《秋水》,要读出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的道理;读《谋攻》,要读出“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取胜的要旨……人生之道、自然之道、社会之道要去挖掘,更要去领悟,否则文言文的教化功能就会弱化,古人提示并告诫后人的一片良苦用心也会被辜负。
让学生明解语言、理会文意、领悟道理的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教者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