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注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2020-06-01 17:40:5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学校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方法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往完成。可以说,只有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如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边抓实施新课程,一边抓学生课外补课,那么,课程改革的意义何在?教育的生命又何在?
探究其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教学随意性大。教师对课程缺乏潜心研究,吃不透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课程要求的主要资源,教师备课时不可以上那节课就被那节课,更不可以习惯于传统和经验,将备课流于形式。教材中的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课时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中占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乃至这一内容在高中、大学阶段直至终身学习有什么延伸作用,并且怎样体现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对教材作精细的研究,要体现在提炼精髓,拓展教材,决不能满足于能讲教材,会做试题。这里要有两个层次的把握,第一是基础层面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技术;第二个层面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把握,如,课前预设的“前设计”,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中设计”,课后反思的“后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主张,这方面毕田增先生的《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讲得很清楚。
2、教学的方式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从课堂教学的行为上看,主要是讲授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对此无可厚非,但大多数教师没有真正把握讲授模式的要素,课堂教学不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不讲究教学效率。即便有合作、探究等行为,且行为目的不明确,效果较差。教师如果每节课在效率上、任务完成上都有一点差距,都留一点“尾巴”,日积月累便形成距离,久而久之差距便拉大了。可以说,学生的学业差距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
教学资源利用形式化严重,没有资源生成意识。如,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3、信息量少,知识含量低,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不关注时间效率。一是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需要用时间的概念作依据,以保证各环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二是新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较大的空间,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师生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需要,补充或拓展知识内容,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在课堂上,有的教师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但学生的阅读任务和要求不明确,缺乏目标性,浪费时间。而有的课堂根本就没有阅读,依然是满堂灌,课堂缺乏生机,没有互动和生成,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
4、教学评价机械,缺乏多元性。课堂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与拓展,也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作业也具有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评价功能。仅就作业布置而言,存在着作业量过大和作业没有梯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重复劳动的问题严重。二是自习课效果差,教师不注重教学效率和质量,一味增加学生作业,把课堂未完成的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强加”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此外,评价方式单一,多数教师停留在学生作业、试卷的形式上,缺乏创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着手:
首要的是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到加强教师学习,让人感到很宽泛,无从下手。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个领域一个提升”。
“两个领域”的一个是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这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无从谈起。另一个是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会提高。要养成用教育理论来约束教育行为,用课程理论来理解教学目标,用心理学来把握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用教育科学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一个提升”就是要加强师德修养,周济部长曾说,“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真心喜欢这个职业,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要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单是教师的任务,更是教研部门的责任。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和意识,要围绕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讲实际求实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搞“包装教研”和“面子教研”。如,围绕一节课,组织教师研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准确,达成度如何?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有哪些可学之处,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有哪些地方有待于改进,等等。在这样的“诊断式”教研中,使教师感受教研,学会教研,成为教师自主的行动。这样的形式,才是真正意义的校本教研,学校的教研工作达到这样一个境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指日可待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