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上好——学校永恒的追求
(2020-06-01 17:28:5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晋堂
孩子上学,就是去上课。孩子在学校一天待五六个小时,主要时间是上课。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是通过上课来实现的。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课上得怎么样,至关重要;一个学生在学校过得快乐不快乐,是否学得好,课上得好不好是决定因素。把课上好,是学校的主旋律,是学校永恒的追求。
是否重视“把课上好”,我们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文革”中“停课闹革命”,后来又“复课闹革命”。一个“闹”字,就把个“课”搞乱了——不管是“停课”“闹”,还是“复课”“闹”:学生造先生的反,“小将”上讲台,“三娘教子”变成“子教三娘”,如此等等。课上不好,自然就谈不上教育质量。“文革”中教育质量大幅度滑坡就不奇怪了。
改革开放以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大教师在“文革”中“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热情喷发奔放出来,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先锋”。“文革”中被禁锢的苏联、美国等教育改革的思潮和理念涌入,什么布鲁纳、布鲁姆,什么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阿莫纳什维利,什么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什么“第二课堂”、“快乐教育”等等都是那个时候涌动起来的。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媒体传播、学会活动空前活跃。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这样的氛围中朝气蓬勃,学生雀跃,教师鼓舞,一派生机盎然!
可惜的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教学改革的热气下降。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因素不可排除。一个是相当一部分校长为当时形势所使,精力放在了“抓钱”上。“自筹资金”、“结构工资”等等分了心。所谓“自筹,自筹,校长白了头”。第二个原因是“追分”,学校追求“升学率”、“大本率”,还强调起了“一本率”、“清华、北大率”!尽管高校扩招使升学率普遍提高,可是“竞争”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也使得正常教学秩序受到扭曲。
目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社会理念有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在公平与均衡的目标下发展也必将起变化,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必将起变化。到了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好课堂教学的时候了!上好课,比什么都重要,它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
把课上好,让学生爱上课——节节有趣味、堂堂有进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就有了学生之间的和谐、有了师生之间的和谐,有了学生与知识、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和谐,从而有了校园的和谐。如此,教学质量怎么能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有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学生素质提高,就有了学校与社会的和谐。所以说,把课上好,是学校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