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几个案例看新课程下的课堂学生评价
(2020-05-30 17:38:2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评价 |
分类: 教学研究 |
欧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旧有的课堂学生评价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很多一线的教师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有着相同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呢?同样是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自己也有这种困惑,觉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实在很难控制,表扬多了学生会觉得麻木,无法起到引起共鸣、激励学持学习的目的,批评多了,常常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的工作者们有所感悟。下面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几个案例及做法,与同行交流。
案例1 在学习相反数时,刘炜不太注意听讲,手头上一直做着自己的事,我已发现但没有批评,在同学们做课堂练习时,我巡视到刘炜身旁,发现他求 的相反数时竟写成 。我问为什么?他说:“相反,就象在镜子中照出来一样,所以我就这么写。”同学们都笑起来,我微笑着对他说,这样理解没错,可它缺少了数学味。刘炜同学听完后也不好意思了,赶紧看课本上的定义,后面的时间他一直在专心听课。
案例2 在完成同底数幂相除教学后,进行知识点类比,我要求学生说出学过的几个幂的运算,以为学生会很顺利地说出来,结果当叫到符儒时,他回答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指数相加、相乘、相减全乱了,我刚听到他的答案时,脸上也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但我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发言完后我说出一句批语:“你的勇气可佳,你已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点讲了,同时你也在考我们同学的判断力。”大家包括那个学生都会心笑了。
案例3 课堂实录(片断)
[教师展示问题一:某公路养护小组乘车沿南北向公路巡视维护,某天早晨从A地出发,晚上最后到达B地,约定向北为正方向,当天的行驶记录如下(单位:千米):+18,-9,+7,-14,-8,+3,-6,+6。(1)问B地在A地何方?相距多少千米?(2)若汽车行驶每千米耗石油 升,求该天共耗油多少升?]
师:从题意及给的数据,你们有解题思路吗?
生:画数轴来表示,就可以得到B地在A地的何方了。
师:太棒了,大家试试看。
[同学们马上进入画数轴的状态,几分钟后,有的同学又显得为难了,还有的同学在“埋头苦干”。]
师:遇到什么困难了?说出来,没关系,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
生:我觉得画数轴挺难的,这些数据又表示方向又要表示路程,图不容易画出来。
师:其他同学也人类似的问题吗?
[同学们点点头]
师:在有实际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数据特征,“+”号表示方向向北,“-”表示方向向南。
[有学生举手]
生(1):我认为车回到原地。
师:为什么?
生(1):有四个正号,有四个负号,刚好抵消,所以车回到原地。
[又有学生举手]
生(2):只考虑方向,不考虑距离是不对的,如果距离不相等是不能抵消的。
师:很好!那么应该怎么处理这些数据呢?
[同学们略有思考后,有人举手了]
生(2):我把 +18,-9,+7,-14,-8,+3,-6,+6相加,若得正数,表示B地在A地的北方,若得负数,表示B地在A地南方。这和前几天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是一样的道理的。
师:好!那么算出同学们结果。
[同学们很快算出结果并用交流]
我巡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解答(2)时,有学生得出|-3|• =3 (升),我没有批评,把问题抛给全班议论。
生(3):耗油与方向无关,而是与路程有关。这样解答是错误的。
[我望着解答错误的同学]
师:不必怀疑自己,要有自信心。
[学生小心站起来]
生:|-3|是表示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我认为没错。
生(4):我说不清楚道理,但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从那大到马井记作+60,再从马井回到那大记作-60,照这样算,耗油是|+60+(-60)|• =0(升),这是不可能的。
[学生鼓掌起来]
生(3):我认为耗油应与总距离有关,而每次行走的距离应用绝对值表示,总距离应是这些数据的绝对值之和。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若还有什么心得体会,课后还可以再讨论。
[这一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以井然有序,教学节奏控制得当]
这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案例,尤其是教学实录这堂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性语言的运用。让我体会到这也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很多一线的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当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着“你明白吗?”或者“你懂了没有”的时候,可能因为用语不当而引起的教学损伤已经悄然而生,我们却浑然不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怎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更不用去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评价性语言“引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次参加课题研究,让我对新课标中的关于学生评价的阐述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合理运用评价性语言可以收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自信心的效果,这同时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评价性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多样化的鼓励性语言应成为课堂评价性语言的主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与鼓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十分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学生是各有差异的个体,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会使他们得到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对他们进行评价时,言语形式不能过于单一,那样会让学生觉得重复太多,没有意思。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予合理的鼓励性评价。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让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形成一个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评价性语言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努力,构建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是一门颇有难度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一定会导致在他们学习上有不同的表现。数学教师要改变以往缺乏耐心、粗暴批评这种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做法,学会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努力。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教师对答得乱七八糟的那位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努力,也满足了学生自尊心的要求,并且容易使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便于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避免因学生回答错误而受到批评产生的负面效应。
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要能体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保证课堂的有序的同时,渗透德育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的活跃有序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因此,在满足学生自尊心,给学生理解、信任的同时,也应注意“严”字当头,充分利用评价性语言维持好课堂的教学秩序。不能因为要多鼓励学生而对一些不良现象姑息甚至视而不见,使课堂的教学秩序无法得到保障。当然,老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而评价性语言则象手中的指路灯,或明或暗,全在于教师的把握。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适当地利用课堂上的评价性语言,就必定能营造出课堂教学中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