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课堂教学的风骨
(2020-05-29 17:06:1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芮彭年
当下,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文化语境的影响。教师在完成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时,不得不融入理性精神和感性气质,用他们的叙事模式、审美形象和语言风格传达一种思想。海登 ?怀特说过,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虚构,这与小说没有两样。这一观点提醒我们,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叙述或者演示本质上还是话语的演绎和思想的脉动。这样说虽然有点绝对和夸张,但从当今课堂教学所反映的问题来看,却是击中要害。教师上课时的思想越是简单、狭隘和目标化,就越容易导致学生的机械模仿和生搬硬套,使得他们的思想和创造力被边缘化。
因此,在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走向时,给予教师基于思想的视野、方法和参照就显得十分必要。这需要教师摆脱哲学的贫困和思想的贫血,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富有思想的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载体或者道具,把自己的思想恰如其分地传递给学生,可以说思想就是课堂教学的风骨。肖川教授说: “教育是投射着、蕴涵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
教育者的主观意趣要想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就必须对学科的人文内涵具有深厚的积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科普作家英费尔德合作的《物理学的进化》一书,没有进行多高深的演绎,而是把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的产生说得惟妙惟肖,让每一个读过此书的普通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了解大多只是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表象上,没有对学科本身的渊源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了解,就很难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人文内涵;如果教师只是了解知识的结果而不懂得知识的形成和发生,就容易使得本来可以妙趣横生的事实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一丁点儿思想的流动和灵感,更谈不上思想的深度和风骨。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得让自己的思想丰富起来,这对现今的师范教育或许是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