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命力的构建——情感互动
(2020-05-26 22:34:0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杨燕
一、诠释课堂生命力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以学习活动为主师生共同生活的时空?作为构建课堂的主体——教师?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课堂的组织?生成?建构等均是通过这两个生命个体完成的?因此,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是具备充盈的生命活力的?所谓生命力,它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活力,当这种活力被激发后,个体的潜能就会得到很好的释放?因此,课堂生命力的价值就在于要将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完全激发,使其生命价值在课堂中不断得到体现,个体在课堂这一时空中能够不断地彰显其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人的潜在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生命力的体现就在于此?
二、目前学校课堂生命力现状
1.教师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在学校里,由于教学内容多,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这些客观因素使教师们疲于知识的灌输,极少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教师某种程度上已经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尤其是教学目标,它是一个理性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剔除了许多鲜活的东西?同时受“知本主义”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教给学生知识就可以,只要课堂容量大,信息量丰富就说明我的教学水平不错,而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为学生提供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讨论的机会,无视学生的情感与需要,更谈不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些就导致了其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具有单向性?贫乏性?僵死性?常常出现的画面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面无表情,索然无味?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为何如此的麻木?学生喊冤:老师为什么不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些呢?为什么不重视我们的内心体验?
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存在盲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目前许多学校都大力提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这样就使得部分教师更加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对话,单纯的人机对话取代了富有生命力的人与人的对话?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反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而是因为当前有部分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存在着认识误区,他们将多媒体课件理解为简单的电子教案,认为多媒体就是用电脑取代了粉笔,他们更多地关注电脑演绎的形式,也更多地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本质?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中仅仅追求形式?模式的改进,而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实质?
因此,就课堂生命力而言,目前学校的课堂还没有能够很好地激活这种生命力,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往往处于一种被漠视的状态,师生之间的精神自由交往已经接近苍白?
三、情感互动的内涵
四、课堂情感互动的意义——课堂生命力的完全激发
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往往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双边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交互作用通常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学生并不是与教师对等的主体,而是仅仅作为教师提问的对象,学生的行为仅仅表现为一种配合教师的应答,学生的思维运转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与期望下,所有学生几乎要同步思维?同向思维甚至是同一思维,学生的行为完全是一种受动的行为,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其自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形式上的互动使教师的权威感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而学生的内在潜能则受到极大的压抑,他们往往缺少想象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原创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其中师生之间不仅发生着显性的交流,而且还深刻地发生着精神上的隐性交融,即情感互动?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情感并充分表现情感的?在这种课堂中,师生之间通过彼此情感的相互支持?相互开放,构建了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并促进了师生双方个体生命力的彰显?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