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念蕴含点滴中

(2020-05-23 12:32:1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张勃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明确。

前不久,一位教育界的同行被邀请参加某小学的开学典礼。典礼上,学校的几位领导依次上台讲话,讲话内容如出一辙,且都是大话套话,全然不顾学生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望着台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娃娃,这位同行用了“残酷”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起初,我觉得他的话有些过分,但仔细思索,觉得十分有理。阳春三月,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有多少美好的语言送给他们,这将是他们所上的第一堂语言课和人文课,可老师为什么不做呢?

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如何落到实处,发生在老一代教师身上的两件事使我很受启发。一次我被分派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由于面试还没正式开始,老师们就三五成群地聊起天来,谁也没注意到参加面试的第一组学生已经进场,并且正局促不安地站在角落里。一位老教师发现了这一切,只见他一手拿了一条长凳,放在学生们面前,亲切地对他们说:“坐下等,别紧张。”说完,老教师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用感激的目光看了看那位老教师,坐了下来。这时,与我同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老教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所做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毫无功利,毫不张扬。”

如果说这件事给我的仅仅是启发的话,那么另一件事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震撼了。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组里有位刘老师的母亲去世了。葬礼那天她送别了母亲后,强忍悲痛赶回学校上课。临上课时她把臂上的黑纱摘了下来。看到我不解的目光,她说:“我母亲也是教师,她临终前嘱咐我上课时不要带黑纱,以免分散学生的精力。”说完,刘老师红肿的眼睛里硬是绽放出一丝微笑,走进了课堂。而我站在那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那位老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关注仍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如此超然物外的胸襟和对学生至死不渝的关注,顷刻间让我认识到,那些停留在纸面的抽象的字眼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也很深奥,远不止我所理解的这点内容。但这两件事起码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以学生为本固然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它更应是教师的一种具体、自觉的行动,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了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否则的话,以学生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