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问“度”,提高效“度”
(2020-05-22 21:57:1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曾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而所谓的“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我个人的理解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机智引导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常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中的巧妙提问,能激起学生未知探索的愿望,能让学生顺利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此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进而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才能化平淡阅读为精彩享受,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应有价值,须把握好四个“度”。
一、注意准确度,让提问具有指向性
学生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和最终解决的。因此,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老师抓住少年精心准备一段组织教学,体会少年的机智。他的提问是这样德:“都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说:“我体会到少年很早就来到了树下”;有的说“我体会到了少年因为这件事考虑了很长时间”等等。虽然从目标度上看,学生也说到了少年的机智,但这样的体会不知所以然。最后老师在生拉硬扯中草草结束,教学目标未很好达成。而有位教师却别出心裁,他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由学生来扮演少年,揣测少年的心思,进入少年内心,以此来解答老师心中疑惑。老师说:“我对少年的这些做法有些疑惑,想请教文中的这位少年,不知谁愿意代替这位少年帮老师来解决”。(学生来了兴趣,纷纷举手。)老师说:“请问你一大清早在这转来转去的,露水沾了你一身你也不在意,都转了三个早晨了,你是在干什么呀”?学生答到:(等吴王说故事给他听……)“那你带着弹弓又是怎么回事”?(因为我说的故事是我自己编的,并不是真的,为了让吴王更能相信故事,我才来了把弹弓,弹弓是我的道具……)“为什么选在清晨呢”?(清晨才有露水……)“不在王宫花园,换个地方不行吗”?(有的说:“不行,王宫花园里有树、露水蝉、螳螂、黄雀,吴王才会更加相信。”有同学说:“吴王经常到王宫花园来,这才能碰到他,才好讲故事给他听。”)从师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问题回答得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细思量: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有效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能明明白白知道你的心。清晰的意图给学生指明了思维方向,他们就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解决问题。
二、注意难度,让问题具有挑战性。
问题的难易度,是衡量提问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我们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比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设计问题“爸爸觉得谁比他弱小?“妈妈觉得谁比她弱小?”“萨莎呢?”这就未免过于简单,学生读完课文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富于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
如上述案例,教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课文从哪些词语中让你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他们的举动让你明白了什么?”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具体而又有思考的余地,能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学生形成研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等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并把果子“摘下来”,也有利于培植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三、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
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昧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日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教师责无旁贷。
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局”,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像听了无声的指挥一样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教学六年级《夹竹桃》一课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让整个教学在一个大的问题中展开,在这一问题中的夹竹桃的“韧性”中思忖,这样的韧性是如何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射出来的。牵一发而动全文,一下子就能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在朗读和思考中又突出了语言训练的特点。
四、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语文《四季》一课,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时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成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成熟了。学生作恍然大悟状,教学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问题的回答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这学期有幸听了来自新加坡的庄老师上的阅读课《苹果树》,在课堂上课上她先让孩子们看了图文结合的文本,然后在整堂课上只提了四个问题: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小男孩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回答了前三个问题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回答“你想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后,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就像大树那样无私地爱着我;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家人,不管我怎么对待他们,他们一直都对我很好很好……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相信上课前熟悉教材,把握教材,认真备好课;导入新课时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课堂上把握问“度”,巧妙提问,在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情况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
(教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