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学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如何保证课堂的有效性、不断拓展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教学形式如何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教学过程的生成与师生互动如何把握、教学预设怎么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等等。
新课标强调个性,也包括教学的处理要有教师个人独特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新课标下教学中所面临的这些新老困惑。
新课标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的基本规律,对学生而言,“预习、课堂学习、复习”这三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但让学生自已预习课本,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常常无从入手或流于浮表,这直接造成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能人云亦云,缺乏自主思维,教学的有效性无法保证。
科学的本质特点是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其最有生命力的价值是“发现”,是不断指向未来与未知的过程。一个人对知识的获取,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同新课标改革所倡导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我尝试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式学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具体的做法
对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细致分析,细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应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即“问题式学案”,并下发给学生;学生参照“问题式学案”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自已的思考和相互间的讨论,对“问题式学案”中的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疑问,并要求学生自已补充新问题,在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纳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解决“问题式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式学案”提出的新问题;课后师生再进行反思,进一步还会有一些更新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就是设置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式学案中”课堂提问相比传统教学提问的弹性更大,一节课可以设置尽量多的问题,因为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在课标要求下,问题可以是直接来源于教材,也可是教材的拓展;重视问题的情境设置,这是三维目标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情境关键是来源于生活,是与学生自身有关的情境,是能给学生精神世界以冲击的情境;问题不等于题目,当然可以有一部分是典型习题,如果是新课应多设置一些灵活的、快节奏的小问题,重点在对知识的细化,如果是复习课则多设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重视学生搜集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可布置做些模型,或一些小实验;问题间也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而不应是零散的,可应用层递式、正分式,归纳式、演绎式等形式,同时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直接补充在内,让问题变得有血有肉。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
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置问题,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留下深刻印象。
抓住思维的发散点设置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三、师生互动的教学生成是“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的灵魂所在
“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学生成主要的环节是:课前学生预习并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时师生的现场互动、课后师生的反思。在师生互动中及时反馈,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问题式学案”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这种状态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一种互相学习。
通过教学过程中重新生成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耐心引导学生,使他们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教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