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风筝》课堂实录及点评
(2020-05-18 22:40:3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立
听课对象:出席苏州市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名师高徒初中生态语文“同题异构”观摩活动的代表
一、课前预热
师:老师备课时看到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则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
生:【齐声】鲁迅!
师:大家读过他的作品吗?
生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2:《社戏》
(还有学生在下面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很熟悉,真让老师高兴!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的是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风筝》。
三、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师:预习过作品了吗?
生:【齐声】预习了!
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篇千字文中所呈现的故事吗?同桌之间可以合作。
(同桌间进行合作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3:二十年前“我”亲手毁坏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补救却不得。
师:概括得很好,注意了故事中的时间跨度和人物关系。
四、细研文本,解读风筝
师:兄弟间的冲突竟源于一只风筝,这小小的风筝身上会藏有怎样的密码呢?
(学生表现好奇)
师:不妨先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风筝?请用“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了怎样的风筝”来表述,语言尽量简省。
(学生开始寻找)
生4: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眼前的风筝。
师:用时态来概括,不错!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朗读声音响亮,但有一处小错误,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生5:第三小句应该读成“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师:很好,“丫杈(chà)”是一个词。再请大家注意一下“我”看到风筝时的心情。
生:【齐声】惊异和悲哀。
师:怎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呢?
生6:北京冬天就有风筝放飞,这在故乡应该是不多见的,所以“我”觉得惊异。
生7:“我”看到风筝引起了对往事的沉重回忆,所以感到悲哀。
师:你分析问题注意到了上下文的贯通联系,这种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看来这儿的风筝有穿针引线,开启下文的作用。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8: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中故乡的风筝。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如何来描写故乡的风筝?
(学生齐读)
生9:作者写到了风筝的声响、风筝的颜色、风筝的形状。
生10:我觉得还有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10:“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一句中“寂寞”、“伶仃”、“憔悴可怜”都表示感情。
师:说得好,就请你把这句再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
师:确实读出了感情。作者把风筝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故乡的风筝成了江南早春二月的一道美丽风景,连寂寞的瓦片风筝也是春色一点。而这难道又仅仅是在写景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暗示么?我们能够想象这风筝下面站着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暂不解答,先留个悬念吧。能找找故事中的那只风筝吗?
生11:是第三、四自然段中那只撕毁的风筝。
师:对,就是这只小小的风筝牵扯出的是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表现,请结合关键词句圈点勾画出他们对风筝的情感和具体行为。
(学生圈点勾画)
生12:小兄弟最喜欢风筝。
师:有具体表现吗?
生12:看别人放风筝时会“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还会“惊呼”、“跳跃”。
师:你来读一下他的这些表现,好吗?
(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请同桌点评一下。
生13:读得很好,读出了小兄弟心中的渴望。
师:你还能说说小兄弟喜欢风筝的其他表现吗?
生13:他拾枯竹在什物堆中苦心孤诣地偷做风筝。
师:你说的“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解)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的解释?
生14:指费尽心思做事情。
师:这就足以表明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那他为什么如此钟情风筝呢?
生15:我觉得风筝就是小兄弟儿时的玩伴,心中的希望,他爱风筝是一种儿童的天性。
师:你在这里发现了儿童的天性,是啊,每只风筝的下面都会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这不就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一吗?来,到黑板上把它写一下!
(学生板书:儿童天性)
师:再来看看“我”的情感和具体表现。
生16:“我”对风筝是“不爱”、“嫌恶”、“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从“不许放”、“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就能看出来了。
生17:还有“我”的“愤怒”,“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还有“傲然走出”。
师:找得很全面,谁来把其中描写动作的这一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也来读一下。
(教师朗读)
师:我们俩读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齐声】老师你读时有些小的停顿。
师: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生18:你好像故意把这些动作分解开来,像“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中间用个逗号,有个停顿,我觉得有点折磨人。
师:啊?是说老师我折磨人吗?(笑声)
生18:不,不,是作者这样写的,是作者折磨人。(笑声)
师:哦,应该是作者让他笔下的“我”如此冷酷无情。想想小兄弟竟敢瞒天过海,顶风作案,“我”自然气急败坏。(笑声)
师:而所有的这些仅仅是要说“我”的“粗暴”吗?想想在这儿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
材料二:鲁迅父亲早逝,他便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教导弟弟
------李允经)
(学生边读边讨论)
生19:我认为作者是在表现一种人对人的压迫。
生20:我觉得这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师:你对中国历史很熟稔,一下子就触及到思想的本质。这应该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二了吧!请上来写出你的发现。
(学生板书:封建专制)
师:好,很工整,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21:在第七自然段中还有补过的风筝。
师:你的概括紧紧扣住文章的语言,很精准,那我为什么想到要补过呢?
生2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是在进行“精神虐杀”。
师:你是联系上文找到了原因,真聪明。能说说何谓“精神虐杀”吗?
生22:我觉得摧毁风筝实质上就是在摧毁童心,扼杀儿童的天性。
(教师鼓掌)
师:你就是位小小思想家,考虑问题有深度!“精神虐杀”作为风筝所藏密码之三很清晰了,也请你来写一下。
(学生板书:精神虐杀)
师:“我”成了制造“精神虐杀”的刽子手,“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责,那“我”想怎么来补过呢?
生23: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师:这只补过的风筝最终放飞于蓝天了吗?
(学生齐摇头)
师:为什么?
生:【齐声】我们已经是大人了。
师: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放之于成人身上,便可能只成了小丑。所以请同学们记住有时生命不可错过,有些错失是无法补救的。“我”还想过其他的补过办法吗?
生24: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师:有效吗?
生:【齐声】没有!
师:看看小兄弟怎么说的?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读得很整齐,味道淡了点,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25:有些惊奇。
生26:还有些茫然。
师:好,那就再读一遍。
生:【齐声】有过这样的事么?
师:对此“我”又是怎么看的?
生27: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师: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摇头)
师:先看看谁在说谎?
生27:弟弟在说谎,他想安慰哥哥。
生28:不对,是“我”在说谎,小兄弟根本没有怨恨了,也就无宽恕可言,“我”硬要他宽恕的话,就是自欺欺人了。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先生自己是怎样说的。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三:自己做过的错事应该牢牢记住,并不是人家不记得了就可以过去。 ------鲁迅
材料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
(学生齐读)
师:谁能发现此处所藏的密码?它体现了一种智者之思。
生29:表示“我”在不断反省。
师:好,能用四字短语来表述吗?
生29:自我反省。
师:把它写出来!
(学生板书:自我反省)
师:我们一路探寻,一路思考,已经解读出风筝所藏的四层密码,了不起,还能有新发现吗?
(学生迟疑)
师: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有什么暗示吗?
生30:这里还有一只风筝。
师:怎么解释?
生:想到故乡的春天“我”就会想到风筝。
师:给这只风筝起个名字,好吗?
生30:我觉得是逝去的风筝。
师:不错,那老师来把这两个自然段读一下,请大家体会这里面的感情。
(教师范读)
生31:表达了“我”内心的“沉重”和“悲哀”。
师:用文中的语句表述得再完整些。
生31: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为什么“只得沉重”,为什么“悲哀无可把握”?小组讨论一下。
生32:“我”无法摆脱自己制造的“精神虐杀”,所以只能痛苦,“只得沉重”。
生33:小兄弟已全然忘却了自己所受的“罪”,让“我”无法求的宽恕,所以有“无可把握的悲哀”。
师:看来“我”面对无法改变又不可摆脱的现实保持着清醒,正视别人忘却都不再提及的罪责勇于去担当。这让老师想到了季羡林先生,想到了他写的《幽径悲剧》。
(投影相关链接:
材料五: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季羡林
材料六: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师生齐读)
师:作为思想启蒙者,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怀,请联系史铁生的这段话来思考。
生34: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精神。
师:发现得太深刻了,人类开始自我救赎,上帝就笑了!
(学生板书:自我救赎)
五、完成解码,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发现的五层密码依次排列,我们一起将它们串连缀接一下吧!
师生:《风筝》告诉人们要保护儿童天性不受封建专制的精神虐杀,要在自我反省中完成自我救赎!
师:这不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处喊出的“救救孩子”!不也在告诉我们要保持人格之真,绽放人性之美吗?
(教师板书:保持人格之真
师: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可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旧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温度和穿透力量。同学们,我们还会怕周树人吗?
生:【齐声】不!
师: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挑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放风筝去!(同学一片欢笑)
【点评一】
张立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凸显了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生态语文教育”的主旨,使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的课堂、高效的课堂,而且真正成为智慧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1.教态自然,有亲和力。他能比较快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对话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能细心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如“丫杈”的正确朗读。对一些含义较为丰富的句子,也能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如“无怨的恕,说谎罢了”等。结尾留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放飞风筝,既切合课文,又富有情趣,难怪引来学生一片愉快的欢笑。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2.巧抓主线,脉络清晰。张老师的导读由浅入深,由整体把握到深层解读。张老师以“风筝”这个兄弟冲突的缘起,理清了行文的叙事线索:“眼前的风筝——故乡的风筝——被毁的风筝——补过的风筝——逝去的风筝”,从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解码“风筝”,去理解风筝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纠结:儿童天性、长兄专制、精神虐杀、自我反省、自我救赎。这是解读本文的一个比较巧妙的突破口。鲁迅先生的人格之真,人性之美得到充分展示,文章的主旨也得到比较充分地揭示。
3.重视朗读,善于点拨。阅读是师生互动、讨论理解的前提,语文课必须强调朗读。张老师这堂课对朗读有明确的教学要求。特别是“小兄弟”喜爱风筝与“我”毁掉风筝两个层次的表情朗读效果比较明显,前者暗中如痴如醉地做风筝,后者气急败坏地撕毁风筝,如何把那种情态读出来,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中不忘引导点拨,如讨论“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中逗号的去留,效果很好。
当然,张立老师这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总结的地方。我想这里提两点,与他共勉;
1.教学的开放度还可以大一点。这样好学的学生,如果开头环节让学生自己起来提出问题,然后一起来解决问题,师生的对话、课堂的生成会更丰富精彩。
2.课堂的的语言训练活动还可以更多样,要想办法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多设计一些语文活动,在师生互动中训练学生的想象、思辨、表达等能力。
当然,语文教师还得关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学生将“可鄙”的“鄙”读成第四声,学生板书“专制”时“制”的笔顺不对,等等,要随时发现,及时纠正。虽然这些是小问题,但谁叫我们是语文教师呢?
(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中学彭尚炯)
【点评二】
张立老师这节《风筝》公开课上出了生态语文的特色,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首先学生主体意识强。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一步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解读的内容不是老师预设好的,而是学生共同讨论的成果。比如解码风筝,每一次密码解开都是学生完成的,这还不够,还要学亲自上黑板写出来,如密码一,是“儿童天性”,学生亲自上去写出来。突破了那种老师写出来甚至投影出来的预设。
其次文本解读设计新。这一节课明晰了一条文章思路的线索,并从中抽出了一条文章主题的脉络。总结时,学生将“风筝解码”用恰当的语言连接成一句话:《风筝》告诉人们要保护儿童的天性不受封建专制的精神虐杀,在自我反省中完成自我救赎,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启蒙者的崇高情怀。这样的主题思想归纳水到渠成的,不是硬塞给学生的。
第三,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巧。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必须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这节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鲁迅的深刻是初二学生不好理解的,只是简单地得出“封建专制”的结论,学生的认知肯定是停留在浅表层次。老师做了相应的资料链接:孟子关于“长幼有序”等封建道德伦理,学生对“封建专制”的认识就加深了。这节课总共做了六个链接,每个链接都不长,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这些链接超越了文本,但恰到好处地服务了文本,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任何多余或噱头。
第四,生态课堂效果佳。生态语文教育的三大实践原则是:目的性(生命性和生本性)原则,过程性(生动性、生发性和生成性)原则和审美性(生活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原则。这节课这三方面的体现都很好。老师的教态很亲切,老师没有居高临下,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流互动,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亢奋,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生动性、生发性和生成性”完美呈现,充分体现了生态语文教学的特点。
初中语文老师几成“女儿国”,当一个男教师出现时,会让人感到兴奋;当一个优秀的男教师出现时会让人感到惊喜。张立这节课的表现就让人感到惊喜而欣慰!在树立教师形象的同时,别忘树立男子汉的形象,别忘显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
(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胡长树)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e4h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