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语文养成教育”
(2020-05-14 22:09:4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赵克明
一、“语文养成教育”浅释
何谓“语文养成教育”?语文养成教育就是把握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遵循熏陶浸染、积淀涵养、感悟体验、运用提升等语文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二是为学生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三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学生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语文天生是“农业”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长规律,性急不得。用一个环保术语,就是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湿地”。过于急功近利,就会有“沙漠化”的危险;企图“揠苗助长”,结果定会是禾苗枯槁;采用任何“催熟”的做法,都会丧失其应有的品质。因而,语文养成教育得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一是熏陶浸染,即营造氤氲着语文气息的环境,耳濡目染,日渐滋养;二是积淀涵养,即着眼于生命的浸润,注重知识、能力、文化、修养的积淀;三是感悟体验,即训练学生能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并将阅读文本与阅读生活相联通,进而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成为生活的强者与智者;四是运用提升,即根据表达交流与阅读积淀的互动关系,通过亲身的语言实践,直接地感受规范的语言,并在实际运用中加深自己的感受,从而领悟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
语文教育贵在养成,养成之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所谓“情感”,就是热爱母语的情感,即通过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是形体优美、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体,自觉地去亲近它,接纳它,并与它一生相伴。所谓“敏感”,即对语文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让我们的学生像服装设计师在行人熙攘的大街上总留意人们的衣着一样,像植物学家走进原始森林总察看每一棵树的种属与年轮一样,像考古工作者得到一块沾满泥土的旧瓦片总会如获至宝一样,练就一双“语文眼”,时时处处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能够传达出合乎实情的信息,能够真实得体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语文养成教育”有很明确的指导思想,现时的学习只是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基,因而要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其理想的境界是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语文养成教育”的“三观”
实施“语文养成教育”必须树立“三观”,即课程观、训练观、效率观。
“语文养成教育”的课程观:非狭隘而大视野的。要把语文学习放到无限大的社会生活背景中,以大视野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而绝不能狭隘地把语文课程资源等同于教材、教室、学校,更不能把语文学习视为考试的附庸,把学生训练成只会考试的机器。
“语文养成教育”的训练观:非僵死而科学自由的。训练是学习的必需,但是训练并非多多益善而是有一定的度的,训练的内容并非单一艰深而是符合科学的,训练的形式并非简单重复而是自由灵活的。尤其是语文训练可融入生活之中,“有形”的训练可寓于“无形”之中,像美国的教师布置的向三位陌生人讲解一道语文题的周末作业,像我市青年教师陈巨飞布置的让学做一道菜、观看一场电影、学唱汪峰版和平安版的《我爱你中国》歌、阅读莫言在诺奖颁奖仪式上的发言、采访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等暑假作业,像我曾设计实施的将一贯的每周一篇小作文、间周一篇大作文的做法转变为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的作业,这些训练都让学生在看似“无为”的活动中达到提升语文素养“有为”目标。
“语文养成教育”的效率观:非急功而可持续的。时下热议“高效课堂”,追求“高效”无可厚非,但“高效”不能曲解为立马见“显效”,不能无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意识,不能忽视对一生都大有益的“隐形效果”,有些很有意义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不能被“以为无益而舍之”(孟子语)。“语文养成教育”要懂得“有为”与“无为”的辩证法,讲究“无为而大有为”之道。人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回忆少年读书时,脑海里出现的一定不是某老师机械、僵化、循规蹈矩地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所谓“高效”教学的情景,而是那些似乎与教学无关或突发的“小插曲”。我上小学时就特别喜欢语文老师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后读一段小说,读高中时对语文老师常即兴赋诗也特别感兴趣,觉得这些细节在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刻痕。多年来,我也常在课堂上来点“节外生枝”,安排点看似点缀的小环节,像课前交流展示活动就一直在做,先前只是课堂的“小插曲”,后来逐渐变为“主打节目”。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小活动,相信会让学生记忆终生。
三、“语文养成教育”实施细节举隅
“语文养成教育”是一种理念,实施起来得从常态的语文学习生活入手,得从语文学习的细节入手。我多年来坚持让学生每日必修五个“一”,即日正一字,日积一词,日摘一句,日读一文,日写一“纸微博”。
日正一字。所订正的是自己或别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常用字,其出处在日常生活,读书、书写、交谈、看电视、参与公共活动时留意误读误写的字,及时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日积一词。主要是从语用的角度出发,积累常使用却容易出现错误的词语(包括成语),也积累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新词语。日摘一句。所摘句子来自于自己读书见闻,或是极富文采,或是极有哲理,或是极具激励作用。日读一文。以千字文为宜,以名家时文为佳,可在晨读时朗读,可在就寝前赏读,可在学习间隙做调节性的阅读。日写一“纸微博”。三五句话,几十上百个字,可发布与大家分享的新闻,可发表对当日见闻的评论,可记录自己突发的灵思妙想,内容不限,形式灵活,突出个性。
“师生联动”下的“读写互动”活动,也是我们实施“语文养成教育”的细节。其主要环节有五步:一是师生读写定位,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师生读写的关注点;二是师生阅读美文,师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推荐出共读美文,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可以是报刊上的时文,可以是教师的试水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三是师生品赏美文,在自由赏读的基础上对美文进行个性化品赏,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根据先前的读写定位概括得到的启示;四是学生仿写美文,借得美文美点,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得美文神者、巧者为佳;五是师生评点仿作,仿作者既与大家分享习作,又给大家谈写作体会,或自评习作,然后由师生互评,侧重于赏评仿写者对美文妙处的领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vz8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