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预设而科学,因生成而精彩
(2020-05-08 22:03:3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为注重过程、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落实国家对于青少年的基本要求,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使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更为精彩呢?这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
笔者试图通过几个课堂片段阐发自己对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1、精心备课,为预设和生成打好底色。
有些人把备课误解为就是详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正确的教学理念,更违背新课程教学精神。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思考,以利于制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灵活应对可能生成的问题。最大可能地达成目标,即为预设和生成打好底色。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样的思考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很灵活的操作可能,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更多的思考是如何用好这篇课文,而非教好一篇课文,所以语文教师备课,应该更多关注课文本身的特点时对课文做方方面面的思考和定夺。既要考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又要尊重教参、前辈、学术权威对文本的阐释,尽可能多的占有手头的教学资料。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即进行合理的学情分析,考虑周边的教学资源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笔者在上每一篇新课前总会先把课文自读一遍,定夺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即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先打一个腹稿,然后翻阅两到三种教学资料书,一般是《教学参考资料》、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的教案、还有备课组的备课资料等,然后再综合自己的理解和前人、前辈、同仁的智慧,最后形成自己的教案。这样一来,教师对一篇文章会有比较充分的理解,既尊重了自己的思考,又集聚了众人的智慧,对教学的过程和内容可以做得更为科学,同时又有利于课堂生成的展开,更可以灵活应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使得自己的课堂更加充满智慧,更为精彩美丽。
2、弹性预设,为生成留下空间。
以往,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往往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对教学要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知、能、情三个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为了使课堂目标得以实现,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征服学生,还要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操纵文本。现在看来。这种传统预设的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这样的预设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又要服从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小。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而课堂预设必须是弹性的。怎样的预设才是弹性的预设呢?笔者认为关键点就是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然后以此主问题为藤,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教学来解决一系列细节问题。例如,笔者在上《那树》时,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目的;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在备课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走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一点体验,思考:那是一棵___________的树,因为课文第___________段中这样说“___________”。(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五个小问题:
(1)请同学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
(2)你觉得作者对树的感情是怎样的?请读出能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3)对人类的做法作者持怎样的态度?请读出能表现作者态度的句子。
(4)蚂蚁对大树被砍是怎样的态度?读出来听听。
(5)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要表达什么主题?
最后,为了拓展延伸,还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写下来,说说看。其实上课时主问题一出示,学生就开始认真的阅读课文,并且开始从文章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他们找到了“古老、坚固、默默奉献、造福人类、通灵、可怜、被人残害、被人遗忘……”词语来修饰树,并且找到了相应的段落,富有感情地朗读了文章中的一些句子,这样通过学生对树的定语的概括,学生了解了那树的价值和悲惨遭遇,体会到了作者对这棵大树的崇敬与同情,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类残忍的砍掉大树的愤恨和批评。写作此文的目的是让人们思考人类文明进程和原有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希望人类能善待养育我们的自然,同时也品读了文章中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和意味深长的句子,笔者也借此形成了课堂板书,教学的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达成了,预设五个细节问题其实也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前四个问题。学生都可以通过对主问题的回答来得到答案,所以笔者在课堂上灵活地将四个小问题穿插在第一个主问题中一并解决,给了学生更多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笔者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时就及时调整了教学的过程,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这样的效果来自于主问题的设计,给了学生自由思考,主动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所以这样的弹性预设是成功的。
3、营造氛围,为生成创造环境。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请学生思考:“爸爸妈妈逼我要回羚羊木雕的做法好不好?”我预先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问题却引来几个学生激烈的争论,一时不肯罢休。若让学生争论下去,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若紧急叫停学生的争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我临时调整教学进程,将本堂课还剩的近30分钟用于学生争辩,正反两方对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大辩论,在乱而有序的辩论活动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深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培养。
4、区分良莠,为生成正确导航。
新课程主张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会提取各自不同的已有经验,因而课堂上的生成是五彩纷呈的,就笔者的经验,课堂生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价值、有创新的生成,它是顺着文本而生成的,还有一种是偏离文本、偏离目标的生成。对于第一种生成,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顺势引导,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形成课堂教学的亮点。比如笔者在上《那树》时,在最后联系实际谈阅读感受时,有学生提到了本校的一棵黄杨树,也是有着100多年树龄的古树,学校几经改造但这棵古树依然苍翠,并成了校园的一大景点,体现了人类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位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却是回答此问题的最佳答案,他关注到了身边的环境,并且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对文本做了最完美的诠释,笔者当堂给予那位学生高度的评价,并且评他为一周课堂之星,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时也采纳了该学生的意见,使得这一生成大放光彩。而对于第二种生成,教师不能因为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积极性就含糊其辞,不予纠正,而应该运用教学智慧加以正确引导。同样《那树》一节课上,一位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时,认为作者写作此文是同情那些热心帮助别人的人,批评那些忘恩负义的人。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没有从全文人手,断章取义了。笔者没有马上说不对,而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摇头,就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同学指出该学生的片面性并请帮其纠正。这样既纠正了她的错误,也不伤害她的积极性。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时,请学生评价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一个学生评价说那个小孩是“白痴”,这个生成的答案明显背离文本主旨,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可惜这位教师却不加分析地给予肯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学的科学性的,其实那位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指出该学生的错误认识,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区分良莠生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正确的航道。
以上就是本人对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让我们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使得我们的课堂因预设而科学,因生成而精彩。
(教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