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贵在“实”
(2020-05-06 17:32:5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丁海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热闹了,教研火热了,但热闹的背后却隐含着空虚,课题漫天飞,校本教研理论满天飞,“作秀”课充斥课堂,一些教师被各种新奇的理论冲得昏头转向。渴望搞一点实在的教研,已成为教师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应在“实”字上多做些文章。
学习交流贵在“实”。学习交流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重量而不重质,应多向“质”做文章。首先,加强反思性学习。许多学校规定教师每月学习笔记达到多少字,于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大段地抄写,其实没有一点效果。我们提倡教师写教后感,写读后感,写教学日记,多反思,多收获。其次,加强学习交流,在交流中提高。一是外出学习交流要有收获,我们规定外出学习者回校后要向教师作汇报指导,迫使学习者珍惜学习机会;二是校内学习交流要有提高,每周一晚为“课改论坛”时间,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学习、研讨。每次论坛要做到有学习资料、有教学案例、有教研主题、有中心发言人,论坛后每位教师要写心得体会。
集体备课贵在“实”。实行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张扬教师个性,挖掘集体的智慧,真正实行“大脑资源共享”。但很多地方把集体备课简化为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备课任务分配。这样集体备课落在“虚”字上,不能真正实行“大脑资源共享”。因此,一定要在“实”字上做好集体备课的文章,不能让它流于形式。
第一,让集体备课从形式上得到保证。我们重新设计了集体备课纸,由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活页教案纸组成。课时活页教案纸增设了复案补改和教学反思两栏内容,便于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教案修改;便于教师课后的教案修改和反思。第二,让集体备课从过程上得到保证。集体备课按个体研究→集体研讨→个人执笔→个案补改→个体施教→课后反思六个环节操作,要突出集体讨论环节,确立“中心发言人”制度,通过试说、讨论、完善、创新的过程,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第三,让集体备课从制度上得到保证。学校制订集体备课制度,将集体备课纳入日常常规管理,与教师考核挂钩。
课例研究贵在“实”。很多学校都开展听课、评课和“说→授→评”等常规性教研活动,但过程和方法单一,评课泛泛而谈,只唱颂歌不言缺点,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存在一种应付心理。为了克服课例研究“虚”的病症,我们开展了“一人上两课”、“两人上一课”、“换班上课”的教研活动。
“一人上两课”的具体操作是,先由授课教师备好课在甲班上课,然后集体评课与指导修改,该教师根据评课意见修改教案再次在乙班执教,之后再次集体评课反思,最后形成最优教案。“两人上一课”的具体操作是,先由两位教师分别在甲乙两班上同一内容的课,然后两人说课,集体评课,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形成最优教法。“换班上课”就是同一科同一年级的任课教师交换班级上课,听取学生对不同教师的评价,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反思中求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