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井底的青蛙捧出井口
(2020-05-04 20:15:1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近年来为很多人推崇,甚至成为一些地区课改的主要方向。那么在学生自主讨论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什么样的自主讨论是最有助于学习的?老师在教学中又应当注意什么?
对此,反对者与赞成者通常持有两种相反观点:一种是“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也就是说,学生讨论,同质化严重,水平不高;也有的专家认为,学生讨论还是有意义的,甚至说“谁规定了非要萝卜炖牛肉,而不能萝卜炖萝卜。”在各自的立场上看,这两种观点或许都有其道理,但又都有欠缺。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调料”的清汤寡水的“萝卜炖萝卜”,除了萝卜味不会有别的味道;但是如果加入了合适的“调料”,“萝卜炖萝卜”可能就不再只有一种“味道”。试想,一群从没有见过天的“井底之蛙”,在井底下讨论天有多大,再怎么讨论,天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假使这时,有一只刚从井口跳入的“井外之蛙”参与了讨论,说井外的天非常大,井底的青蛙因为缺乏切身体验,也不会相信,他们最多会半信半疑。假如这时有一双大手将井底的青蛙捧出井口,再让青蛙去讨论天有多大,那将别有一番精彩。这双大手就是老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常见教师这样简单地进行讨论布置:“这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那个问题小组交流一下。”但是小组讨论、交流前,教师没有任何的学习情景创设与学习支架的搭建,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或者自觉。此种情况下,学生的讨论、交流再多,好多时候也是无效学习。比如,小学美术“长信宫灯”一课,让学生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关于这件作品的教学可以有以下三种办法:一是教师直接讲解这件作品的巧妙构思。二是教师布置前置作业,提前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这件作品的信息,分析它的设计工艺及巧妙构思,课上小组汇报。三是教师不让学生预习,甚至是教科书也不让学生提前看,直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场景:古代某明君,常秉烛夜读,但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电,油灯的炭烟又重,污染室内空气。请同学们给他设计一个青铜灯具,既能照明又能清除炭烟。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画草图;点评完学生作品后,再展示古人作品。第一种办法是最传统的说教法,效果可想而知。第二种办法似乎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但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体验,只是复述别人的分析资料,对作品的巧妙构思不会印象深刻,甚至不以为然。第三种办法“欲知此事当躬行”,学生因有前面的独立思考和尝试,面对古人的作品会恍然大悟,由衷地惊叹古代能工巧匠的设计与智慧,此种教学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行为需要学习者主体体验和内化,学生“躬行”相当重要。同样的还有“蛙声十里处山泉”“深山藏古寺”等命题绘画的学习,也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屏蔽信息,让学生依命题提前尝试绘画,然后再让学生研讨大师的绘画,学生才能深刻感悟绘画作品的巧妙构思。再如,有关“招贴画”的学习,也是不需要简单地让学生“合作、探究”招贴画的设计要领。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各类招贴画,然后,关掉幻灯片,问学生对哪幅画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对招贴画“色彩对比强烈、字体醒目简洁”等设计要领已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学水到渠成。
杜威有言,当孩子把手伸进火焰时还不是体验,当他的这个动作和他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才是体验。可见在课堂学生“自主讨论与合作探究”之前,教师有职责引导、启发学生,并为他们学习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绝不能让自主学习成为“放羊式”,后者就容易变成“萝卜炖萝卜”。即使是“放羊”,教师也有责任为羊群找到一处水草丰美之地。
从学生生命生长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非常多,如果教师忽视了学情与环境因素,为达目标直接讲述,或者在没任何情境创设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则可能徒有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如何让学生的讨论更有收益,而不是一定符合某种模式。当前我们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时,最缺的就是一些教学情景创造环节——努力将井底之蛙捧起的“手”。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