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新视野
(2020-05-03 19:54:1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1、原型意象
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漫无边际而浮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暝色起愁,日夕而归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一条河。因此在古代诗歌中,黄昏成了诗人思亲怀远的最佳景致,“日之夕”成了诗歌创作中的原型意象。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如果把它解读为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那么就有许多想不通的地方:反映剥削,为什么要把时间定格在“日之夕”,为什么要写鸡、羊、牛?但只要抓住“日之夕”这一原型意象进行赏析,就能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气脉。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白居易《闺妇》“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李白《菩萨蛮》“暝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诗词都借“日之夕”再现了古老的思亲怀远的悲情。
2、意象叠加
视觉和弦是指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可称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它们联合起来暗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新的意象。例如姜夔《扬州慢》将同一地点的历史意象“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现实意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叠加,不仅显现了唐宋兴衰不同的画面,给人以沧海桑田的历史感,而且还传递了诗人微妙的心理。姜夔早年失去父母,由姐姐一手带大,他的理想是做杜牧那样的风流太守,可生不逢时。因此,这首诗既反映了金兵入侵后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又反映了诗人美好人生理想破灭的悲哀。个人的人生挫折与社会灾难的沟通,传达了心理深层的东西。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诗无一不是采用意象叠加,才使1+1>2。
3、主客合一
4、朦胧间离
宗白华: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粘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干,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诗歌创设意境表达“黑暗”的情感,讲究朦胧化、距离化、间隔化。李贺、李商隐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人,其诗大都朦胧,留下许多空白点、未定点,让读者填空完型。苏轼则是最善于嫁接、间离的高手。其《念奴娇·赤壁怀古》间离地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把湖北黄岗的赤壁与周瑜击破曹操大军的赤壁等同。间离时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把十年前新婚时的周瑜与十年后大战赤壁的周瑜合一。不同地点、时间的嫁接,既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也暗示了大自然的能够淘汰一切的威力,使读者理解了苏子“一樽还酹江月”的意外之意——否定英雄功业,告别仕途人生,走向艺术人生。
(教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