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小语朝圣的路上
(2020-04-29 12:52:48)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学研究 |
——赴京参加六盘水首批“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培训随想
一、赴京朝圣
2013年6月9日,我与我校另外三位老师结束六盘水首批“教育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学习后从京返盘。晚上打开电脑整理一个周来的学习资料,无意间发现一位新加入的QQ好友个性签名为“小语朝圣者”,这使我愈发感觉到其实每一次赴京及外出学习似乎都可以说是在朝圣。
慢慢想来,本次应该是第三次赴京了。2007年暑期,有幸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抽选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课程团队专家组工作,在海淀区凤凰岭下的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在该次培训小语课程主持专家付宜红博士的带领下,与十来位来自不同省市的小语同仁一道依托互联网对全国数十个培训班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培训辅导。不过,与其说是进行培训辅导,不如说是让我接受了一次小语课程改革的洗礼,深邃的京城文化和来自高端的小语人对语文课改的见地使我震撼。2010年冬季,盘县小学校长研修班在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举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周,但至今我依旧难以忘记在北师大主楼前对现代与前沿留步仰望的情景,难以忘记在校园内对“木铎金声”内涵的驻足品读,不会忘记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师大校训碑前的凝思自省,不会忘记在“五四”纪念碑前的默默追溯,依然记得天安门辉煌的灯火和北三环欢快的笑声,依旧时时记起北师大教授、专家们对我们干裂的精神田园和思想荒漠的浸润。而今,虽然赴京学习的身份不同,目的有异,但朝圣的心态依然。我自己心里明白,虽然在讲坛上耕耘了快二十年,虽然也曾以不同的身份参加过许多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校内外、省内外活动,但关于语文,我还有很多急需恶补的知识;关于小语教学,我更是还有很多很多的未知。因而,每一次参加学科培训的经历,每一次进京学习,于我都应当作一种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朝圣。
行走的路上也许不是所有邂逅的都是圣者,也许不是所有的光芒都是佛光,但前行的路上,我们必须有着朝圣的虔诚。
二、培训感言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从6月1日至6月6日,前前后后也就一个周,但时间虽短,但效率并不低。
这次培训日程紧凑——除了白天排满了课程,晚上的时间基本上也没有浪费,还好我早已是一个紧张习惯了的人,虽然时间安排较紧,对于我来说也没多少不适应,学习培训使我忙碌并充实着,辛苦并快乐着。
培训内容丰富——从《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做一个有价值的教师》等通识内容到《把握学段教学重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用新课标理念引领课堂教学例谈》等紧扣学科教学的专题,让我对我们的职业状态和新课程、课改理念、小语学科教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与思考。
培训形式多样——从专题报告、讲座,到进入学校考察参观,深入课堂观摩;从集中进行专业培训和互动探讨,到校外感受京都气象,触摸历史文明;从集中同堂听课,到餐厅饭堂的随意闲聊和课间的你一言我一语。收获不仅仅源于讲堂,震撼往往就在瞬间。
专家组成多元——一个周里,聆听了近十位各类专家的报告讲座,感受了来自不同层面的专家的风采。来自教学基层的吉春亚老师通过丰富的课例对小语课堂教学设计作了独到的讲解,而“宏志妈妈”高金英用她那连珠妙语给我们诠释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而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则让我们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名师成长的艰辛、幸福与精彩的人生况味。
培训虽短,收获颇丰——这不是每次写培训心得的套话,这我这次参训的切身体会。
三、不得不反思
当把本次培训合格证、学时证慎重地装进我个人的工作业务资料盒时(一个放在办公室里专门用来整理日常工作资料的比较厚的档案盒),猛然感觉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这这些年来自己在专业发展上到底走了一段什么样的路。
就在本次赴京参加培训前一个周,我刚从青岛参加2013年全国小语特级教师高端论坛回到学校。这次会上,我又一次见到安徽的朱广久和浙江的王雷英两位老师——他们都是2000年在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交流广西南宁活动中的全国赛课参赛教师,我那次与盘县另一名老师一道去观摩学习。本次高端论坛,当年的两位参赛选手皆成了举足轻重的特级教师代表,其中广久老师还负责着一个分论坛的主持和总结会上的大会交流。
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参赛选手已经成了特级教师,而我依旧是一名活动的观摩者、学习者。虽然资料盒里也摆放着一些似乎也能多少说明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的乱七八糟的资料证件,诸如:市级优质课获奖证书、课程团队专家组成员聘书、盘县首批“十佳”校长、省级骨干等等,但我更清楚,这样那样的聘书,那样这样的奖证都已经成为过去,而且这些算不上什么辉煌,也代表不了今天,更说明不了未来。
这次赴京培训返校后,又一头扎进了学校的事务堆里。现慢慢想来,这些年来,自己努力的方向、发展的目标其实并不是那么明晰。而今,转眼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下一步该坚定地往哪儿迈步,这确实不得不反思,确实也该“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