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

(2020-04-22 20:03:2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贺万科

近几年,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将耕耘了多年的黑板换成了白色的屏幕,将手中的粉笔换成了灵巧的鼠标,将充满着智慧的板书换成了程序化的课件。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以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并且愈演愈烈,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是,我们的老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在过多地关注这些东西的同时,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我们的施教对象——学生身上。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不是唯一的风景。

其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许多老师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是将现成的课件“拿来”就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耕耘,而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在屏幕上耕耘,“课件”就成了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课件从哪里来呢?现状是部分老师自己制作,部分老师将别人的课件加以修改后运用,而更多的老师是拿来就用。拿来本身没有错误,错误是你拿来的课件能否适应你的课堂,这是其一;许多课件充斥着大量的无效信息,而老师偏偏又是不加选择,强扭硬用,这是其二。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和流程也应不同。

再次,多媒体教学会将课堂变成单一的人机对话,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全方位的提高。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直处于交流状态,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多媒体将课堂教学程式化,一堂课学生始终都是被动地完成老师早就设计好的流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审美等能力无法提高。听说读写为看让路,教师成了播映员和讲解员。因为信息量大,教师一堂课一直在忙于操作和解释画面,省去了和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但不实用的地步。

最后,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远离文本,会使一堂课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多动手。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许多老师在用多媒体上课时,一节课主要在看屏幕,课本、笔记本放在了一边,读不了文章,感知不了课文内容,赏析不了作品语言,淡化了教材甚至于脱离了教材。

许多老师都想用直观、生动的画面来完成每篇课文的教学,将所有的知识都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但文字是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

总之,面对多媒体教学,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盲目追求时髦,为用而用,更不能不切实际,拿来就用。课堂教学应讲究实效,不盲目跟风,也不追求花样,不讲究排场。语文课应回归文本,直面文本,在同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课文,去得到提高。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