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响语文殿堂的大门
(2020-04-19 09:50:1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晓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养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所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要提高学生“以人为本”的素质和修养。即提高他们自身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面对课堂,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想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珍视新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
以鲁迅先生为例,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的比率最重,是选文最多的作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旧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力,过去我们只强调其“斗争性”而忽略了其文化上的意味。我们做教师的应主动的从课文中探寻出鲁迅作品的文化色彩,丰富学生头脑中的鲁迅的形象。如我们在与学生讨论《记念刘和珍君》时,可让学生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灭的明证了”一句,从课文中找出与之有关的描述,体会“女性”形象的作用——刘和珍等新女性是觉醒的女性,迸发出被压抑了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在学习《祝福》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刘和珍、祥林嫂、四婶、阿长等,初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女性的关照和创作用意。
对于外国作品《〈宽容〉序言》、《我的呼吁》、《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世界的声音》等作品,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的研究。这些作品很好地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很好的补充了我们本民族的道德与价值中的某些缺憾。同时也向感情趋于冷漠的现代人传达了一种甘于寂寞、为了真理、兴趣、理想不懈追求不惜奉献甚至牺牲的精神,对当今生活条件优越的中学生来说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内容或作者的人生选择,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认真分析单元编排,尝试重组教材
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师生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和复习课文的环节中完成。在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时,我布置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前准备工作,并要求在课堂上做成果展示。因为这一单元主要是古典小说,所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提前让学生按座次自然分为五个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关于《红楼梦》的资料,并在新授课上派代表进行投影展示。在课堂上,学生分别展示了本组的材料搜集成果:有的是从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有的是从书籍上摘抄的段落,有的是到图书馆查到的图文并茂的详细资料。每一个人都动手参与,每一组都有成果。这样一来,课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的关系,在学生们的眼中就不再陌生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培养起他们自主研究的兴趣。在处理本单元其他课文时,均采取了以上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古代小说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搜集材料的练习。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单元时,每学完一篇课文,我就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进行摘抄,体验作者的情感,写成读书笔记。学习完《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看看哪些名人,伟人身患残疾,但热爱自己的生命,并通过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父母对子女的无言支持,子女在多年后才体味到这一种无私的爱的。学生找来了很多例子:张海迪、爱迪生,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人物的资料,用读书笔记的形式,阐发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还能够联系实际,表达一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感受;学生们再一次的说起朱自清的《背影》,也谈起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并记下了生活中与父母亲人之间动人的情感故事。可以说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针对课文进行的材料搜集,恰恰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再提高,使学生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观的取向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情感。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经过二年的实践,我努力将以上方法广泛地应用于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中。学生的阅读量大了,自主研究的兴趣提高了,想问题的深度也拓展了,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在今后的教改实验中,我将一如既往地采用上述方法,并继续探寻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将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因素贯彻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学生塑造优美、高尚的人格,使他们将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