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生活,走向开放

(2020-04-19 09:37:3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建平

——湖北宜昌市语文中考阅读走向

语文阅读怎么考?历来是中考改革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近年来,宜昌市以语文教学改革为基础,对语文阅读考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先提出了三个淡化的主张,“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而提出来的。他们在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02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关注生活、关注运用。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引起了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语文特级教师余蕾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01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十六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00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01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02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了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中考的语文阅读考试中,命题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包括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如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00年第九题的第4小题,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02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如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02年《世间最美的墓地》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阅读贵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因此,在中考试题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在内容上,涉及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到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00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不仅体现了“降低难度,不得设置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试题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02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辨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

近年来,宜昌市语文试卷最大的变化是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句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宜昌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宜昌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01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02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语文试卷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00年第七题、第九题的第4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墓地》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性。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00年第8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01年《说到音乐》第4题,2002年《世间最美的墓地》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00年第九题的第1小题,第十题的第2小题,第十一题的第12小题;2001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02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02年《世间最美的墓地》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宜昌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他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宜昌市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00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01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02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着想象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宜昌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象力的关注力度很大。如2001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02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墓地》第2题的想象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好的想象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的墓地》的第5题为例,其想象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象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宜昌市于2001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开放式评价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唯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012002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02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

古为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宜昌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2001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二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2002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三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