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是、求实、求新、求专

(2020-04-17 09:25:1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崔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当前需要以积极的态度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求真务实,稳步推进。就语文课程改革来说,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求是、求实、求新、求专的精神。

语文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求是。“是”,指语文课程特别是语文教学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求是”,就是不断探求,直到掌握语文课程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应当说,这种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其规律性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语文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简略回顾一下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就不难发现,回答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有多么重要,又是多么不容易。

我国严格分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始于近代。政府独立设置语文科,一般认为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语文”的称谓,始于1949年。叶圣陶先生当时解释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二者合在一起就是语文。他还提出听说读写宜并重,不能重文轻语。100年前语文为什么要单独设科?是不是因为语文有叶老所说的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专务?值得我们思考。

建国以后,经过几年的准备,从1956年到1958年,我国针对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的问题,进行了一次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功”是语言训练和文学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过”是从此埋下了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过于注重课文内容分析的根子。1958年“教育大革命”之后,在全国进行了文道关系和“怎样教好语文课”大讨论。基本结论是“语文课总是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这在今天对我们仍是一个警醒!1963年,新中国第二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颁布,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这是对建国十多年来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不足是对语文的人文内涵过于忽视。1978年,在经过十年浩劫之后制订的第三部教学大纲,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1997年末全国开始了新一轮语文教育大讨论,有人主张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不应再讲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50多年来,语文教学受大形势的影响,受政治运动的左右,也受我们思想认识的局限,不断地摇来摆去,先后出现了过于强调语言系统性、过于强调政治性、过于强调工具性、过于强调人文性(目前就有此苗头)的倾向。

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这个“孩子”就是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败俱伤。

因此,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做文章,要警惕花样翻新、淡化本体的教学不被认识,甚至被看好、被推崇的情形出现。我们要在课改实践中,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地“求是”。这是课改成功、语文教学产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和保证。

语文教学:朴实些,扎实些

语文课程改革一定要求实,解决好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语文教学要给小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打好精神的底子。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既教语文,又教做人;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前一阶段,有人把落实人文性等同于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的口号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被消弱了,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被削弱了。今天的教育包括语文教学,确实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求实首先是教会学生做人,是引领小学生爱祖国、有理想、有公德、有爱心,长大做一个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求实,还要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爱学到学好到会学。这里,一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指:识字、写字的基本方法,朗读、默读、诵读的基本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即善于识字,善于阅读,善于习作;语文能力主要包括:独立识字能力,比较熟练、规范的写字能力,以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为标志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口语交际能力,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此外,还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应当强调的是,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主要应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发现、习得、养成、提高。

在改革的全过程中求新

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既不能否定传统、搞民族虚无主义,又不能固守传统,拒绝外国的先进理论、先进经验。所以在改革中就要求新。

求新,首先是理念新。核心是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次是课程内容新。要有时代感,体现人类进步、科技发展、现代意识,密切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除了教科书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师还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合理利用学校、地方、现实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重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要处理好使用教科书和利用相关资源的关系,后者不应是对教科书的干扰,而应是完善、补充与拓展;

第三是教学方式新。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赖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赏识。每个孩子不缺少优点(包括在学习上的),缺少的是对优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激活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而充分的自主学习——自己识字、自己写字、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练笔、自己投身于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

强化“导学”功能,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关键的、也是最见教师功力的,是怎样从学生质疑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重点问题(包括理解内容的、体会感情的、揣摩写法的),并且自自然然地把它们纳入到教学思路中,逐一得到圆满解决。既不能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课前的设计“走教案”(此为“教师牵着学生走”),也不能不分轻重缓急,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迷失了教学目标(此为“教师跟着学生走”),还不能学生的提问、教师的设计“两张皮”,一会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会儿又想起了教案,照着教案去教,使教学显得杂乱无章(此为“师生一起钻进了暗胡同”)

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启而不发的时候,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会遇到限于学生的知识、阅历还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现在就知就懂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的讲解。好的讲解能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我们要在教学中强化“导学”功能,用启发式的教包括启发式的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一切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该自学时自学,该合作时合作,该讲解时讲解,两种学习方式合理运用,才能收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第四,评价方法还要新。要转变评价观念,改进评价方法,使评价不仅不成为课改的瓶颈,而且应当为课改保驾护航。

课改中的教师:求专

求专,指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能搞教研、搞科研,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怎样“求专”?我的意见是:

一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身正为范”;

二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一点语文教育史。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心里就会有“底”,不会人云亦云;实践就会有“准”,少走或不走弯路,成为一个课改的明白人;

三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要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学高为师”,自己知识底子厚了,视野开阔了,经验丰富了,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实践的水平必然能大幅度地提升,就有可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专家”、“名师”。经过不懈努力,把自己锤炼成名师。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