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领学生亲近文学

(2020-04-15 10:29:0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林明

一个有品位的人一定是爱好文学的人。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亲近文学,成为有品位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亲近文学、感悟文学之美呢?我从多年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四化”:

1.形式的多样化。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倡课内课外结合,以课外为主;方式上泛读、精读、研究性阅读结合,以精读为主;选材上主张有选择地广博阅读。鼓励学生用不同表现形式,把学习的文学作品内化为自己的体验,以提高文学修养。课堂上,我觉得主要是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感受到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有激情。当你口若悬河、满怀激情地讲述文学作品里那真挚的情感、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时,当你为作品人物的幸运而欣喜若狂、为人物的不幸而悲伤不已时,学生是会被你深深打动的,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舞台。如我在讲授《再别康桥》时,有一位学生把七节诗画成了连环画,巧妙抓住诗中的“轻轻”与“招手”、“新娘”与“艳影”、“柔波”与“水草”、“长篙”与“星辉”、“笙箫”与“沉默”、“悄悄”与“云彩”,以表现剑桥的秀丽、作者的情感。这个创意可谓独到、极具个性化。

2.选材的集中化。阅读时,相对集中一个门类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是很有益处的。课上,我把对比阅读作为学生平常读书的最基本手段,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可以是不同体裁不同国别作家的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原著与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比较;可以是不同时代作家作品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作家作品比较。比较的角度多样化,从主题展示到人物刻画、从情节结构到环境描写、从语言表达到写作技巧等。实践证明,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悟文学作品的美,把握各种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等。

3.体验的深入化。我觉得,阅读是需要交流的。从交流中可以得到启示,延伸文学作品的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感悟就能更深一层,甚至刻骨铭心。交流的方式主要有讨论、辩论、座谈等。如在教学《秋水》一文后,就“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展开讨论,结果,学生的观点很多,如“不能坐井观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也很精彩”、“要有河伯敢于认错的处世态度”、“学习就如黄河东流水,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出路”,等等。通过互相交流、评价,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手段的现代化。应该说,阅读原著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使学生感到文学作品是如此有趣并能从中感悟到许多东西。在阅读方面,可以观看名著的同名电影或电视剧,写观后感,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通过编排课本剧的形式,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创作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配乐朗读、对作品进行现场点评或修改、将作品制作成网页或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同学,引发现场争鸣与评论。这些活动对学生创作思路的拓展、创作思维能力的提高、思想鉴别力的提升等都很有推动作用。

林明老师多年潜心教学研究,近年主持“快乐作文”实验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乐于阅读、乐于写作的好习惯,许多学生的作品在各类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这篇《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是他多年实践的结晶,内容详实、观点鲜明、概括性强、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有推广价值。1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