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意境鉴赏教学三法

(2020-04-15 10:16:37)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尹天罡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设了许多诗词,编者希望通过诗词教学,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发审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品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准确品味诗词的意境,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才算抓住了诗词内容的本质特征。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合情、景而言,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如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尤其是古诗词意境的能力?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诵读法:

潜心涵咏,反复吟诵,细心品味。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前些年来,语文教育重析理,轻吟诵,讲求讲深讲透,“析细析微”,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对于课文只是看看而已。偏重了内容和理法,丢开吟诵,这种方法用来教文学,尤其是诗词,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吟诵法是我们民族语文教学自家的“看家本领”,对于诗词,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

吟诵诗词要得法,慢慢读,重品位,适当延长某些字的时值;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二)配乐法:

配放乐曲,创设氛围,寓教于乐。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初步感受、理解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与音乐原本是相依相存的,汉乐府就是诗乐结合的典范,词、曲原本就是配乐演唱的歌词,诗词意境或高亢,或低沉,或含蓄,或放弃,无不涵盖音乐意境的特征,体现出音乐美。因此,借助音乐来教古诗词,鉴赏其意境,符合古诗词意境创设的实情。如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可以配放《天仙配》;学习《西江月》、《如梦令》时,可以配放古筝曲《平湖秋月》。这样,足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诗词意境共同的氛围中。

配乐时,要注意选择同诗词意境相合拍的乐曲,要注意形式多样性,可以配乐范读,学生自己配乐朗读,或采用现成的教学磁带。

(三)绘画法:

以象入画,重组意象,再创意境。将诗词文字转化为画面,诱导学生通过诗词所述的情、景、事等形象入境,从而探求意境,自古以来,诗画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曾为惠崇的《春江晚景》题诗,可见,以画入诗,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画面,把生动活泼的画面和词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单调枯燥的讲解趣味横生,可见可感可触,这一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需要。为诗词意境作画,是意象的重组,意境的再创,是从直觉质变为体验的过程。鉴赏者通过诵读后,诗中的意象一一浮现在脑际,可能有些杂乱和模糊,鉴赏者用简笔画一一勾勒出,经过调整后,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图画,并反复沉吟这幅幅画面,他必定会参照自己平时的生活和感性体验,甚至化身为诗人自己来感受诗中意境的况味,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我们可以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渔翁垂钓图”,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隐居》时,先找出其中的意象:鸡鸣、桑树、桃李、草屋、田地等,然后绘一幅“田园风光图”(图画附后),学生看着图画,自然而然地更进一步进入诗境。

以画赏诗,可以用插图;可以用幻灯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勾勒。

诗词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必需用文学的手法学习文学;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必须用艺术的方法学习艺术,品诗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用形象的方法品诗,诗词教学应该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使他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切忌抽象,切忌呆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