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教学”的科学操作程序
(2020-04-13 09:13:5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杨颖
思路是一篇文章的基本逻辑和生命气脉,只有当文章的思路清晰时,它才能给人以活脱而又和谐的整体生命感,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思想内容充实流贯,思路清晰就会形成文章中沛然莫之能御的文气。思路清晰是文章强大厚实的底气,思路清晰的文章与思路模糊的文章差别是很大的。好的文章无不具备清晰的思路。因为这个原因,“思路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经常要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它作为方法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运用和掌握它,以达到使学生真正理清文章思路的教学目标,因而对那些优美、隽永的文章也就不能领略其卓越风采。
要真正搞好“思路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操作程序,这种操作程序事实上在许多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已在经常地实施和运用。
一、恰如其分的导入
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过门,是奠定格调的部分,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于漪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以闻一多《红烛》序诗里的四句:“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作为引子,使学生潜意识中感到他们正在触及到一个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而甘愿将自己的脂膏无私地流向人间的高尚生命,从而自然地融入与课文的内容相谐和的情境之中。学生由此入境,从而为“思路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足够量的诵读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诵读是学生真正掌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的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诵读的过程是对一个新的生活世界的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也是逐步扩大自身生活世界的过程,只有有了扩大,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宋代朱熹主张以“踏翻了船通身都在水中”方式去“涵咏”作品,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流动中激起的波澜。刘大魁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求神气而得之于章节,求章节而得之于字句。叶圣陶先生认为,近代文章忽略文气的重要原因,在于只是用眼看,而用口念诵的真是极少极少。事实上,用口念诵还必须提升到用心念诵,这样才能收到打通思路的效果。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撇开课文不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却热衷于分析,教师的教案往往就是课文的评析文章。结果,教和学的注意力都落在了课文的字句上。而破坏了学生对文章思路气脉的把握,著名学者傅庚生在谈到他读贾谊的《过秦论》的体验时说:“我们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中间其实是连一个逗号都不须有。”这就是气脉思路的支配力量。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地山区有一位文化程度很低的教师,只能借助字典认几个字,根本不会分析课文,他只能教学生认生字,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读熟了就让学生背课文,默写课文。背也背了,写也写了,怕学生出去玩,就买了些连环画让学生看。结果,他所教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那个山区遥遥领先。这虽然是一个特例,但它足以说明充足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科学的的诱导与点拨
重视学生自己的诵读,并不是说学生的诵读活动总是无须教师的参与。凡是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会有这种的体会,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并不总是匀速的和顺畅的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停止下来,而如果有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并呈现出螺旋式的进展态势。西方学者将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看作是一种阐释的循环,就是说,一种对文章的深刻的理解活动是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之间进行循环性的阐释,只有这种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循环性的阐释,人的理解活动才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教师的适时而科学合理的分析指导会将学生的理解活动推向新的高峰。那些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返朴归真”的思想是不科学的。
摈弃以教为重心,教师讲授,学生听受这一陈旧落后的“讲解接受”模式,突出现代教育以人为发展目标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这种教学观念目前已被绝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然而,什么样的点拨、诱导才是正确的呢?
有的教师面对那些重点在于理清思路的文章时,一开始便将教参或自以为是的思路提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去体会,这实际上仍然是用“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根本达不到解放学生思想,反而让学生生厌。
比如《在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其总体思路是比较清楚的:即由对北京大学创建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回顾,转向对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展望和表达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希望,最后以对青年学子的号召结束。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讲,都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较为明晰的感受,如果老师将这一思路在一开始便兜售给学生,那么,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接下来只有被动地去印证它,诵读活动便索然无味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有高度好奇心、最富有想象、最热衷追根究底的年龄段,而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则往往会令他们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培根曾指出,感情的快乐大于感官的快乐,而智慧的快乐要比感情的快乐更为优越。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是善于满足中学生的固有需要和运用最大快乐原则的教师。就《在庆祝北京大学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而言,老师真正需要做的工作在于帮助学生理清局部思路,第8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邓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的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这一段高度概括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但部分学生单靠自己阅读难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当教师结合总体思路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这一系列的局部的逻辑关系,从而对文章的总体思路理解得更透彻的时候,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点拨的重要和自己学习的收获。
有人说,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就一篇文章而言,对它的思路也应该有多种理解。比如对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思路,可以从刘和珍、段政府、庸人、文人和“我”之间的关系中来把握,也可以以作者“悲愤”情感的流动和发散的方向、节奏和态势来把握,或通过一些词语如毅然、黯然、欣然、居然、奋然等之间的联系来把握,不仅如此,而且每一种方式的运用中,都可以对文章中如西方新批评理论所谓的意义“空白”进行“补白”,也就是说,通过联想、感悟使那似乎“无”的空白中,飞动起学生丰富的情思。这多种理解方式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依靠自己的努力一般只能得其一种,而教师的巧妙引导则会使学生将多种理解方式融会贯通起来。
四、思路的延伸
思路的延伸是思路教学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当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基本把握之后,教学过程就应尽快转入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感受的交流阶段,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起予”和“可与言诗”的时期,也是我们所说的思路延伸的阶段。当学生熟读了一篇好的文章之后而没有受到任何有益的启发,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教师,应当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捕捉到那些美好思想的幼芽,使之生长、成熟。
如《屈原列传》对屈原任、疏、黜、迁、沉遭遇的描写,交代了屈原一个人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事实,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屈原的忠爱之性的赞颂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学生读后容易产生对伟大人物不幸命运的哀叹。而高尔基的《海燕》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精彩的语言、美妙的境界和战斗的欢乐的情绪会强烈地感染学生,如果教师能就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那么一定会有益于学生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更正确更全面地理解人生。
以上讨论了“思路教学”中的操作程序问题,当然不是说所有文章的“思路教学”都必须按照这样一个程序来操作,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这些文章的基本思路,并按照科学的程序来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