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2020-04-11 09:29:4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多年来,我既教语文又兼音乐,初中生对流行歌曲把握得又快又准,兴趣十足。一周一节的音乐课更是如鱼得水,四十五分钟有滋有味。为什么语文课却另一番情景--懒懒散散、疲惫不堪?能否把这股热情用于语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学服务呢?我尝试了一下:

一、唱出中心思想

萧乾的《枣核》一文是篇自读课文。作者由几枚枣核引出一番叙述,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而从未远离过家乡的初一学生是难以体会出的。怎样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借用学生较熟悉的《我的中国心》一歌来实现,来表情达意。学生热情一下高涨,先放张明敏演唱的录音磁带,再由学生集体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多么中肯的歌词,多么浓烈的乡情!于是在浓浓的思乡气氛中学习课文,不就很轻松了吗?

二、唱出民歌特色

课文《桂林山水歌》是按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但《信天游》歌在小学就会唱。只是歌词大都忘了,于是我用小黑板抄上歌词,让学生齐唱两遍,我再用此歌曲调把《桂林山水歌》前十节唱了一遍。此时学生也跃跃欲试,让他们学着我的样子唱完课文。最后介绍民歌“信天游”的特色:两行一节,每节押一个韵。曲调高昂纯朴、悠长,节奏自由,学生在唱的过程中早已深有体会。

三、唱出感情基调

杨朔《荔枝蜜》一文,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组织材料。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朗读的语调因此而定,感情基调没弄懂,难以把握感情变化。我借用曲调来讲这个问题,学生易于接受。我把《逛新城》前一段唱了一遍“雪山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翻身农奴巧梳妆,父女双双逛逛新城呀……”再唱《孤灯相伴》几句:“孤灯相依坐绣楼,为人作嫁几时休,几时休,抽尽心思红颜,世人谁知绣女愁。谁知绣女愁……”然而把两者进行比较,无论是从曲调的快慢,高低变化,还是歌词意思,前者表达兴奋喜悦之情,后者抒发哀婉、凄凉之愁,学生举一反三,一学生唱《小小的我》,另一学生唱《红红的蝴蝶结》,大家归纳属于什么情调,最后回到课文里,学生就能指出感情基调了。

四、唱出词情词景

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这首词从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中,抒发了李煜在宋朝过着囚徒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的心情,谭健常谱的曲成的歌,将此景此情融会在一起,更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学生也能用听觉得到,所以我用风琴教了这首歌,教了这首词,一节课下来学生会唱会背,也会写了,而且记得更久更牢。

从以上试验中可以看出,抓住学生喜唱好唱的特点,进行正迁移,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