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想象飞起来

(2020-04-09 09:48:5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范家烨

美国人拉玛说:“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型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是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因此,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入窠臼,步入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我曾经让学生写了一篇以某一种“花”为话题的作文,要求在写作时运用发散思维,任意想象。大多数学生都以“玫瑰花”作为了写作对象,有写爱情的,有写友情的。其中一位同学写了《幽幽玫瑰香》,回忆的是她的外公外婆在年轻时的一段战争中的爱情故事,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这篇文章受到同学的好评。后来此文被收入“布老虎”丛书。

二、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我曾让学生续写《项链》一文,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六百字,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二)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三)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的能力。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凯库勒写出苯分子式,居里夫人发现镭和钋,都是直觉思维的生动例子。

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我多年来一直坚持搜集学生优秀作品,然后把学生的作品编辑成册,展示给大家,这是一条拓宽学生阅读面的可贵经验,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小小说、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本人近几年内指导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习作十余篇,这些佳作约有半数来自于小小说。

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是直觉思维训练的三部曲,唱好这三部曲,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从这一点说,培养创新思维,其意义就远非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的问题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语文老师就更需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开掘学生的创造灵泉,引来学生的思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四、张扬个性快速作文

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文章个性和快速作文能力的培养。文章的个性与创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中学生写作最大的困难是“没什么可写”,没什么可写,不仅表现在材料的缺乏,更主要表现在思维质量不高,缺乏健康的思想和情感。不是不会写,而是“想”不到,“想”不好,“想”不快,因而培养学生“想”的能力很重要。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反映在:思维无序,量不足,质不佳,受思维定势影响严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线性联想能力、发散式联想能力,要使学生善于想象,懂辨证,思维敏捷、新颖,有个性,能批判,讲独立。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选材拟题训练、材料选角训练、话题评说训练等。

张扬个性,快速作文,培养创造力,是中学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培养学生写作个性,首先要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给予肯定,大力扶持。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思维个性,积极鼓励学生表现具有个性的思想,提倡语言表达的个性化。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观察的个性化,从“真”处看,从“细”处看,从“另”处看,从“无”处看。总之,尊重个性差异,合理分类,因材施教。使学生要么长于一种文体,要么长于一种思维,要么想象丰富,要么思维深刻,要么语言寓于个性有文采,要么构思精巧技法高超。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不同于培养文学家,中学语文教材及高考均有“文学化倾向”,虽是有益的尝试,但中学生毕竟是“大众化”的群体,中学写作教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要适合“人”未来发展的需要,要走可持续的道路,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使之成为有个性、能创新的素质型人才。训练主体个性差异不同,对个性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对于一般偏下的同学而言,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以我手写我心”,未尝不算一种个性。讲个性不能一刀切,不能走极端,把“个性”悬得太高,是走入了误区,讲个性要求真、务实。

作文教学,以写作个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开放的氛围中,尊重个性差异,读写结合,作文与做人结合,让语文学习生活化,使学生的思维品质迅速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