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训练要树立“得”的教学思想

(2020-04-05 22:18:49)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所以,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形式,都无非是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历来重视书面语言,教学也就偏重读和写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频繁的信息往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理解别人的思想不限于读,表达自己的思想不限于写,听和说也极为重要了。因此,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有比较全面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具备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交流思想的需要。

显然,给学生打基础的语言训练,应该是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就是这样一个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然而,因为它力求反映思维的严密与语言的准确之间的关系,用写的能力为线索,编排出一个教学的序列,以有利于训练的实施;并且用落实到读写结合来体现和检查语言训练的效果,便容易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读写结合的作文训练的体系。其实,只要接触每个训练点上具体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看到,听说训练是跟读写训练有机配合,交替进行的。忽视了听说训练一定会直接影响读写训练的效果。

语言训练教学法,就是研究怎样根据教学要求,运用训练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当然,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总的来说,读写是语言训练的重点,训练教材的书面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掌握每篇课文的语言材料是完成语言训练的关键。但是,口头语言跟书面语言是有差别的。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既有书面语言的成份,更有口头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要适合于听觉的接受,并且思维显得的更加迅速灵活。因而,有时为了针对学生听说中的问题,教学还有必要安排一定量的听话和说话的训练。

这样,对语文课的课时就应该明确是给学生语言实践用的,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语言实际出发,紧扣训练教材,为完成训练的要求,切实安排学生听、说、读、写的质和量:怎样划分训练的层次?每个层次用多少时间?训练的内容和先后顺序怎样?什么地方是重点和难点?训练的高潮该在什么地方出现?哪个训练层次可以灵活机动?

这样,在语文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清楚了。教师应该对整个训练过程胸有成竹,一切示范和指导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训练,因而需要充分运用教材,要言不繁,及时点拨,把学生组织到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上得朴实,学生就学得扎实,这样的语文课是实惠的,训练点的要求也必然落实了。

《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贯穿着“得”的教学思想。所谓“得”就是指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所得。教师为学生服务,教材为教学服务,实践为能力服务,不仅要使学生学懂,而且要学生学会。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只管讲不管用的教学。

正是以此作为教学体系的设计思想之一,体系中序列化的108个训练点,就是三年语言训练总的“得”。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是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是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道训练作业,也是使学生“一题有一得”。因此,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学,有些同志称这样的语言训练教学为“得得法”,是不无道理的。

“得”来自于教师对训练点要求的明确,“得”的教学是以训练点要求去驾驭教材的,实践“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观点。训练点要求是教学进程的中心。教师必须明确前后训练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旧“得”的基础上给予新“得”,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运用的快感和能力提高的希望感、胜利感。因而教师必须根据训练点要求对教材确切取例,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地突出一“得”,解剖语言材料,使学生形成兴奋中心,进行定向思维,力求增加训练的有效成份。

“得”来自于教师心目中有学生。“得”的教学要为学生着想,一切着眼于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立足点是站在学生的一边的,因此,教师必须克服主观随意性,除了平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外,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语言实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灌也不压。

“得”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的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内心诱因,认为只有把训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追求,学生才能下苦功夫,增加思维的强度,因而教师要充分创造客观条件促进这种转化,这主要抓住三方面:第一,保持紧张而愉快的教学气氛。课堂教学要不停顿地组织多角度的紧张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进取心理去克服疲劳因素和涣散因素;课内外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指导的亲切感和信任感。第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随时发现和鼓励学生在训练中的独立见解,即使是一般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都应该热情地肯定,在肯定中给予提高和纠正,特别要鼓励那些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学生。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天赋差异表现在智能上虽然有不同的类型,但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可以培养的。教学中应面向大多数,照顾少数。既使学生相互促进,又使各类学生获得发展创造思维的机会。第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的教学认为,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只有不断地看到自己明显的获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在教学中不断地揭示矛盾,不断引起学生探究的冲动。也就不断产生直接的短暂兴趣。这种兴趣不断地得到满足,就渐渐变成间接的稳定的兴趣了。因而学生学习中的每一“得”,都应该是看得见的,立竿见影的。其中最大的获益就是读写直接结合的作文,学生学了,懂了,马上学以致用,借鉴表达;每一次作文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语言训练教学就是完成训练点要求出“得”的教学。叙述每个训练点要求的语句是明确的和简单的,但是它和训练教材结合,体现体系设计的各种能力因素时,却十分丰富和十分复杂了。这就是说,语言训练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过程不是就文论文,而是教师按训练点要求,把握完成这一要求的各种训练材料和训练形式进行的再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一个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训练运动员的教练。如果说教练需要对某项运动的现状,对训练的器材条件,对人体解剖学中肌肉和神经的反映,对运动员的素质和心理特点等等,必须全面掌握,才能设计训练的内容和步骤,计算运动量的分配,制定出具体实施的训练方案,那末,教师在进行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时,也需要全面掌握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才能备好课,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言综合体,它选入训练教材,确定为某个训练点上精学、略学或自学的时候,就考虑到它的特点是适合于教学的取例的。教师应根据训练点的要求,去研究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掌握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知识、生活、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研究课文之间这几个方面的补充、加深和发展的联系,从体系设计的角度看,就是把训练点所包含的内在的能力因素,作具体的全面了解,这些因素在以写的能力为线索编排训练点,和根据每个训练点要求编选课文的次序时,也各自形成了一条发展的线索。因而对一篇具体的课文来说,它是训练点上诸多能力因素的截面反映,体现着训练点在训练体系中的纵向关系。

这些能力因素要起到有效的训练作用,当然还有主次详略之分,这就要从课文取例了,也就是在语言综合体中取出需要强化的信息。

课文中的能力因素要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因素,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听、说、读、写的训练实践,这又构成训练点上的横向关系,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只有使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才能吸收语言材料,消化语言材料。熟悉、理解、吸收、消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听、说、读、写的过程,因此,每个训练点上哪些语言材料,哪个教学阶段,用于听的训练,用于说的训练,用于读的训练,用于写的训练,这些训练如何有机配合,交替进行,以保证训练的质和量,都需要合理地安排。

其实,纵向关系反映的是语言训练的内容。横向关系反映的是语言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训练点上的纵横关系在教学中运动的结果。因此,严格地说,听、说、读、写,只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听、说、读、写活动,仅指教学上的训练方式,而只有听、说、读、写能力,才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语言运用的表现了。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