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解疑”教学模式
(2020-04-04 21:01:5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为了把课改的主阵地落实到课堂上来,我校数学组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了“自研、解疑”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发展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
“自研、解疑”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强调情景教学、自主探究、多维互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交流之中,使学生的智慧得到飞扬。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导学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可以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演示等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也可以复习一下有关内容。接着列出本节导学提纲,这个提纲是本节教学目标的细化,不能过于笼统,一般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一阶段大约需要2—5分钟。
(二)自研阶段。
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及手头上的资料(必要时教师也可提供部分素材),去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然后再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向同位、向小组内、甚至向全班展示。教师也参与他们的交流,主要是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作深层的探索。这一阶段一般需要10—15分钟。
(三)点拨、解疑阶段。
这又是一个重要阶段,通过询问、点拨、解疑进行师生交流。这一阶段主要是细化、强化知识,讲易混点、易错点,达到知识当堂消化,问题当堂解决。必要时可拓展一下学习空间,深化所学的知识。这一阶段并非只靠教师讲解,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让另一些学生回答,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动手操作、现场制作、演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点拨、解疑。这一阶段一般用时10—15分钟。
(四)训练阶段。
这一阶段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主要是采用练习题的形式来训练,选题要典型,注意难易适中,必要时可分层次出题,也可以学生互相出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申题,但不宜过难,有布置有检查,鼓励完成得好的学生,对完成得不好的学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有时需要个别辅导。最后布置作业和提出下一节的预习任务。这一阶段一般需要10分钟左右。
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查资料、列提纲、多媒体课件、训练材料等,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思维活跃,交流广泛,成果得到肯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学生反映良好。
现代教学理念指出:学生不能当“乘客”,要当“司机”,教师是“教练”和“交警”,要教会学生“开车”,并指挥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自研、解疑”这一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这样的理念,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智能并重,达到“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快反馈”的目的。
“自研、解疑”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可操作性强,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先思考,后引导;先探究,后点拨;先感悟,后总结”的教学原则。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