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点评四忌

(2020-04-01 11:58:07)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卢池去

课堂点评是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引导。好的点评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恰当的点评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一、忌“全盘否定”

在课堂提问时,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教师应积极地给予评价。对回答得好的学生,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表扬,切不可为追求标准答案而吹毛求疵。对回答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尤其是对那些平时不爱发言、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偶尔“表现”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如“你的回答基本正确,只是还有一些地方你没有考虑到。”“你的表达能力不错,要是能大声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忌“夸大其辞”

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使自己更具有亲和力,无视答案的正误,甚至不惜夸大其辞,把学生捧上了天。如“答案太完美了!”“你真是太伟大了!”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已经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群体,教师毫无原则的表扬只会成为讽刺意味很强的反语,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一个学生把“点拨”读成“点拔”,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但教师却点评说:“这位同学很值得表扬,‘拨’和‘拔’是形近字,由‘拨’想到‘拔’,说明他能独立思考问题。”一番赞扬或许能提高该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疑也助长了学生张冠李戴、马马虎虎的学习风气。

三、忌“评而不点”

课堂教学不仅要注意点评客观、准确,还要注意点拨。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思维,循循善诱,层层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如讲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我问“浣女”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洗衣服的姑娘”。突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冒出一句:“给谁洗衣服?”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于是趁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想像,有的说给父母洗,有的说给丈夫洗,有的说给兄妹洗。我进一步追问:“表现了山里人什么样的情怀?”这样,山里人勤劳、善良的人情美就显现出来了。最后,我总结说,正是山里的人情美,王维才有了“留”意。这就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四、忌“无原则性”

对同一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角度、理解的层次不同,答案也会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应有一定的原则,不能对学生的所有回答都用一个“好”字来肯定,更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否则,课上完了,学生还不知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错。如在对祥林嫂进行人物分析时,有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有学生说她是一个遭受压迫、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显然,学生只看到了较浅显的那一部分,没有真正领悟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那就是封建制度下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勤劳、善良、愚昧、迷信、麻木不仁。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