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目标一定要达成吗——基于一堂语文课的微格研究

(2020-03-30 20:43:38)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学文

课堂教学目标有3种呈现形式:教师想教的目标、学生学到的内容、实际呈现的效果。通过微格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思考,如果课堂教学没有严格指向教学目标,是否也会通过随机生成,收获意外的惊喜?

微格研究是对具体教学环节的研究,如果能够将其与学科的本体性研究相结合,将有助于推动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下面,我将对自己执教的《在语言中立起来的人》一课的具体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进行微格研究。

有人说,“教学目标像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装”;也有人说,教学目标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此,许多教师更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但是,我不这么看。我以为,教学目标固然要依靠教学环节来实现,但它必须是教学环节的统帅。离了目标,环节也就丧失了意义。

细分的话,课堂教学目标有3种呈现形式:教师想教的目标、学生学到的内容、实际呈现的效果。这三者如果一致,那么课堂的任务就算圆满完成,效率自然很高;反之,则可能是游离主题、一盘散沙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想让三者达到统一,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中,我的教学环节分为3部分:入乎其内,沉入文本;出乎其外,引入材料;出入结合,表达运用。对应的教学目标分别如下:

入乎其内,沉入文本

在这个部分,品味“完璧归赵”的语言这个环节呈现出3种形式不统一的情况。这一环节的本来意图是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哪里好、为什么好,还要让学生体验这种好。而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只回答了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这个问题,并没有回归到语言本身的具体表达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有些游离目标了。(详见附表1

出乎其外,引入材料

课外资料的引入有4个作用:一是提供背景,帮助理解;二是提供范式,类比模仿;三是当作节点,衔接过渡;四是提供参照,拓深认知。这堂课上,我引入了3段材料,虽然形式各异,但意图明显、作用显著。

文字、文学、文化,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我的文言文教学指导思想。在这堂课上,我努力打通三者界限,期望能够将它们自然地整合相融。比如,3个古字的释义,其作用除了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解决文字字义以外,还希望能够让学生体会汉语文化的妙处。总体来看,效果不错。(详见附表2

当然,这部分的不足也是存在的。比如,文化视角的广度有了,却有些缺乏深度。

以《水浒传》为例,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讲,这部小说只是“塑造一百单八将,体现‘官逼民反’这一主题”的一部作品。但是,如果从文化视角思考就会发现,作者重点是在讲“忠义”文化。同样,《守财奴》写出金钱打碎了所有的人情关系,那么,什么能够拯救物欲的社会呢?巴尔扎克想告诉人们的是宗教信仰和法律,这也是一种文化。那么,“完璧归赵”的文化意义究竟在哪里?司马迁的文化焦虑又在哪里?这些内容应该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出入结合,表达运用

对于语言材料的表达训练,我认为应该是开放式的,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要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效益最大化。这种效益的考量,应该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最大特点;二是学生的认知水准;三是对于语文教学的系统思考。具体而言,就是看“有没有”、“能不能”和“该不该”。(详见附表3

史家语言改写环节权重的安排与本堂课整体教学目标是否完全一致,我觉得还需要斟酌;同样,拟写对联环节的效果不错,但也有游离课堂主目标之嫌疑。

学生的对联作品呈现如下:

以身击柱,赢得完璧归,孰与相如同智;

袒肉负荆,结为刎颈友,谁和廉颇共直。  ——周依丽

敢于认错,负荆请罪颇为廉正;

顾全大局,不计私仇如似相国。  ——陈晨

沙场之上势如破竹,攻取阳晋展示大将之风,负荆请罪终成莫逆,廉颇气概垂范千古;

朝堂之上以一敌百,完璧归赵彰显英雄本色,渑池之功万古流芳,相如风采谁与争锋。——王翊梦

一堂好课的标准可能在每个人心中各有不同,但一堂有效率的课,其首要标准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所以,每上完一堂课,我都会问自己3个问题:

1. 想教的与所学的内容一致吗?

2. 想教的与实际呈现的一致吗?

3. 如果上述两个问题不一致,应该怎么办?

可是,有时我又想,是否一定要追求一致呢?一致,固然能够让课堂教学顺利圆满、行云流水;但是,偶尔的不一致,是不是也会因为有了旁逸斜出,而多了一份意外的惊喜或收获呢?

(来源:中国教师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