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预设”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2020-03-24 10:41:5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连清
“今天,朱老师上《望月》一文。课前我可开心啦!为啥?教室里有谁不知道我是个小‘诗迷',《唐诗三百诗》我竟能熟练背诵一百多首呢!你说我厉害不?课前,我还特意收集了有关月亮的诗词十多首呢!我想今天的课上我可要大展身手了!可是……哎!老师在课堂上却没有组织‘赛诗会',真扫兴!让我和其他爱好古诗的同学白高兴一场……”
这天,我翻阅着教室里的“班级流动日记”,读到“小诗迷” ---- 王晗萧在“班级流动日记”中流露的这份“无奈”与“失望”。我一下子愣住了,是呀!我怎么在《望月》课堂预设中没有想到组织学生进行“月亮”的“赛诗会”呢?
为此,我不由地反思起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预习”两个环节来,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与预习存在着以下两个奇怪的现象:
现象一:“预习课文”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必经重要之途,然而我们的小学生经过这无数次的重复,把预习课文演变成了一个“过场”, ---- 读书,查字典,写出不懂的问题(上课时要进行质疑)等等。可见,预习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形式主义的“鸡肋”。
现象二:“课堂预设”是教师根深蒂固的“动感地带” ---- “我的地盘,我做主!”,虽然我们也经常把“预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句新课程理念挂在嘴边,可是我们教师在实际预设操作时,却还是以教师的“学生经验”在做主,很少蹲下去倾听学生的课堂预设意见。
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的“无奈”与“失望”成为历史,教师必须弯下腰去倾听学生的课堂预设的意见,预设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能切实解决预习过程中走“过场”现象,真正调动学生的预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必须让我们的“课堂预设”也能成为学生的“动感地带” ---- 我们的地盘,我们做主。
因此,在以后学生的预习环节中,我特意布置了这样一个内容:“假如我是朱老师”,让学生在通过预习,参与到教师的课堂预设过程中来,为老师的课堂预设出谋划策,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对于设计优秀并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师课堂上则采纳之,并授予其“优秀设计师”的奖励。
真是没有想到,这一活动的实施,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我设计了许多耳目一新的“预设方案”,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设计了“假如仙丹让逢蒙吃了……”的习作改编;又如《黄鹤楼送别》设计了“演一演送别场面”;《三借芭蕉扇》设计了“辩论赛 ---- 孙悟空是三借扇子还是一借、二逼、三骗?”……
而且,笔者发现自从在学生预习中实施了“假如我是朱老师”环节以后,教学效果也是一箭三雕。
首先,预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过场”,每一次的预习同学们都是那么的兴致盎然,因为,“假如我是朱老师”内容的设计,不但要求学生能够读懂、读通课文,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跳一跳,摘苹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堂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课堂的预设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地盘”,而是得到了师生共同的参与,特别是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我想,只有这样师生共同的预设,才能预设出真正的精彩,课堂生成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的学生发现某些教学环节是自己设计时,便会格外地兴奋,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只有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我们的“课堂生成”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