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近距离,愉快学习──利用计算机优化古诗教学

(2020-03-20 12:35:26)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戴玲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用的是古汉语,语言极为含蓄凝炼,句子间跳跃性大,再加上写的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们探索利用计算机辅助古诗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古诗《山行》为例,试述利用计算机教学古诗的一般结构模式。

一、自学、自悟

上课之始,教师播放《山行》的配乐朗诵,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整首诗。这一步重点是为学生的自学、自悟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对诗有一整体感知。接着,教师布置自学任务。通过大屏幕出示:1、读通全诗,知大意;2、解释字词,写诗意;3、感情朗读,悟妙处。学生明确自学任务后,各自操作电脑利用课件自学。供学生自学的课件包括以下几块内容:作者简介、重点字词注释、插图、配乐朗读。

由于学生志趣的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异,其学习的类型、方法、速度也不尽相同,要把所学的内容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营养和能力,必须有一个个体自学内化的过程。在这自学、自悟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点击鼠标,任意进入不同的界面获取资料、信息。在近20分钟的自学、自悟时间里,学生时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把译文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为下一步交流作好准备;时而对照插图,随着配乐朗诵体味诗中的奇景妙语;时而随着典雅的古筝曲,低吟高诵,进入杜牧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中……当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也可以向教师发出信号,请求教师个别辅导。学生经过自学发现了问题,脑子里画上问号,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即使有些地方理解错了,也为正确理解提供了对照物,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二、展示、交流

这一环节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过程。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有很多收获、见解想与同学共享,有很多疑惑之处急需与大家共同探讨,这时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交流的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有效的交流,网络的广播功能为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条件。但要注意,多媒体网络系统只是为展示、交流环境的创造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的形成与否,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巧。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有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教学软件,一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一切教育从情感入手。教师在课堂中要十分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诚、积极的情感交流,以此达到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教学关系,建立最佳的教学情景。展示交流活动可分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2、选择性地广播学生的译文,讨论该生译得特别精彩和不够合理的地方。

3、让学生用配乐朗读加口头说明的形式表现对诗意、诗境的体会、感受。

由于第一环节学生借助课件进行了充分、高效的自主学习,再加上宽松的教学氛围,展示、交流活动异常活跃,大家争相广播自己的译文。有一位同学为了清楚地说明自己对“石径斜”的理解,还利用 PowerPoint 绘了一幅简笔画:一条石砌的小路弯弯曲曲盘旋而上。在讨论这句话时,他把自己的这幅画播放给同学们看。教师对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大加赞赏,启发学生赞扬该生,感谢他用这种好方法帮助大家理解了这句诗。就这样,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交流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想像、入境

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我们所需要的情景。这对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是极为有利的。

在《山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像: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我们该怎么画?山要画得怎样?石径、小屋、枫树分别是怎么样的?随着学生的回答,在大屏幕上逐步出现:高而陡的山;一条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的石砌小路;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小屋;红红的铺满山坡的枫树。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完全陶醉在美景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们有的说,这里真是神仙住的地方,我定要在白云深处搭间小屋,隐居此地;有的说,此处美景难得,明日邀来诗友,在山脚席地而坐,饮酒品诗,真是其乐无穷。借助多媒体,学生想像、入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从而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补充、延伸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学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选取了杜牧的《长安秋望》、王维的《山居秋暝》、李商隐的《霜月》,做成课件。课件的设计与内容安排类似于第一环节的自学课件。学生点击有关内容,可以获得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注释、译文、精美图片、配乐朗诵。学生通过自学,领略了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受到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