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作文教学中的“渔潮效应
(2020-03-16 11:41:0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连清
中国古人对教育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注重“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鱼”嘛!指的是知识;“渔”意即打鱼,指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用时新词来说,就是“素质”。可是近来美国一些教育专家却提出一个崭新的观点,“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笔者很赞同这样的观点。 尤其是我们现如今的作文教学,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着教学教案,准备着教学教具,制作着多媒体课件,希望学生能够实现我们预定的教学目标,可是作文现状又是如何呢?学生还是“套”声依旧,谈“作文”色变。 而作为“渔场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自主建构”为核心,构建以“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学习环境的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则是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习作渔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捕鱼”(习作)。这样,课堂就变封闭为开放,变讲授为探索,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一、创设一个开放的“渔场氛围”
现如今的作文教学一大弊端就是“封闭”,这封闭表现在多方面,例如教学内容的封闭,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方式的封闭等等。为了彻底打破这种封闭的状态,我们必须尝试对作文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民主”的渔场,让学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捕鱼”。 ( 1)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的作文教学内容(往往是教材上规定的)由于过于封闭,很多学生缺少兴趣,而且训练的量也较少(每学期七至八篇)。针对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拓宽学生的习作内容。 首先,每年开学初我们就组织学生对每册书上的习作内容进行筛选,部分学生不感兴趣而且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习作题目,我们可以删去不写(例如,记我们身边的一件好人好事)。同时,我们可以补充大量的形式感兴趣的习作题目,例如可以是一些新闻时事题目,如“伊拉克,我对你说……”,“禽流感来了”,“给杨力伟叔叔的一封信”等等;也可以是一些乡土资源的习作题目,例如可以是“我是天目湖导游”,“家乡的板栗熟了”;也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文,例如“压岁钱如何花?”,“如果有个星期八”等。 ( 2)教学课堂的开放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局限于课堂上,其实生活也是一个习作的大舞台,生活中处处是我们的习作课堂,我们必须充分地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到生活中去调查家乡环境的变化,让学生在调查中学会习作;我们可以到田野、菜市场、工厂企业去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变,让学生在发现中乐于习作;我们也可以到桂花树下、茶园里去品味清香,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习作…… 此时,我们的习作教学场地已经不再单单局限于课堂,而是到了生活这一个大“渔场”中,在这个“渔场”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淋漓至尽地发挥,个性得到了畅快淋漓地宣泄,习作那时已成为一种自身内在的需求。
二、构建一个自主的“渔场空间”
在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习作对学生而言,是“完成即价值消失”,这样使作文流失了生命的营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因此,我们倡导作文教学要努力构建自主的“渔场空间”,开放学生习作阅读的对象,让作文教学的过程因阅读对象的多样化而彰显出过程意义。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认为,“班级日志”、“班级报刊”、“班级 BBS”等都是构建作文自主的“渔场空间”的有效方式。 ( 1)、班级日志----我班的“实话实说” 在每学期,我们班都在教室里为同学们开辟一块“班级日志”专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之为 ----“我班的‘实话实说'”。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班级日志”粘贴于此,“班级日志”或署名或匿名,文章可长可短,内容可以是围绕班级、学校、社会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介绍自己的一些心得感受,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而其他同学观看以后,也可以随时“跟贴”,或就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他人的习作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我班,“班级日志”成了学生“光顾率”最高的地方,这样多重阅读与对话,使得作文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例如,开学初,我班的孙欧同学在“班级日志”粘贴了一篇习作《妈妈,请还我压岁钱!》,介绍了自己春节刚过,自己的压岁钱就被妈妈“上缴国库”的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天以后,后面就“跟贴”无数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压岁钱风波》、《特殊的压岁钱》…… ( 2)、班级报刊----我班的“习作擂台” 实现作文的自主的“渔场空间”,还体现于教师淡出对话圈,让学生间的平等对话舒展开来,这样一来,价值评价就被柔性化了,价值引导也得到了很好伸展。 在这背景下,一份班级报刊 ----《小牛习作周报》便悄悄地在我班诞生了。同学们都把《小牛习作周报》称之为他们的“习作擂台”,每位同学都憋足了一股劲,都希望在这“擂台”上一显身手。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我参与,我习作,我交流,我快乐”,为了真正实现作文的平等对话,我们“班刊”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小牛习作周报》成立了流动编辑部,让学生轮流参与选稿,对于落选的习作,学生编辑必须负责写信,帮助其修改,并告之其落选的缘由,鼓励其再接再厉。 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我们的“班刊”上发表习作,我们还在班级里还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让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拜师学艺,努力提高其习作水平。 “班刊”刊出以后,为了扩大阅读对象群体,不仅我班学生人手一份,我们还复印了很多份送给老师、家长和其他班级的同学,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还要求阅读对象根据每期“班刊”的内容,投票产生每期最佳的习作奖,以激励学生投入更高的习作热情。 同时针对习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在“班刊”上开设了《信息反馈栏》,我们采用家长匿名刊登、约请同学对话式评价、教师鼓励式对话等多种组合形式,向学生提出其修改意见。 这样,在一种相互平等、互为尊重和信任包容的氛围里,使我们作文对话充盈着民主的精神,这样,我们学生的习作将更富主动性、创造性。 ( 3)、班级BBS----我班的“论坛中心”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的诞生,以其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多变性、画面的多彩性,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我们的学生“一见钟情”。因此,我们在构建作文自主的“渔场空间”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一“双刃剑”,扬长避短,让其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班级网页中的“留言 BBS”栏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丰富有趣、形式多样的习作对话,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交流话题的产生,可以是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捕捉而来,如“绰号的苦恼”、“忙碌的星期天”等等;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小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门话题,如“谦虚、简朴,我们还需要吗?”“我们需要‘班花'、‘班树'吗?”“分数银行的利与弊”;当然,话题更多的是由学生自由选题。 由于这些话题从学生中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对话的参与面广泛、对话渠道宽畅,对话氛围浓烈。
三、形成一个多元的“渔场评价”
在我们传统的作文评价过程中,总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我们总喜欢用成人的审美观点,用命令、批评语气来评价学生的习作。经常把我们学生的习作评价得是“体无完肤”,给学生带来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和习作的畏惧感。我想这大概是很多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文渔场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要形成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过程中,学生是互动的、多元发展的。为了更大地发挥其评价的功效,也为了能调动其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信息反馈栏》的这种多元评价方式。 《信息反馈栏》主要分为“自我心得”、“同学心声”、“家长心语”、“老师寄语”等几部分组成。 习作《》信息反馈栏 作者:() 你说,我说,大家说,我们实话实说! 建议得分 合计 自我心得: 同学心声: (同学:) 家长心语: 老师寄语: 所谓的“自我心得”,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结束以后,让其结合习作,既可评出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共赏,又可写出自己习作中的一些自我感觉不足之处,希望哪些具体语段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哪些帮助。同时,在文章的末尾,也让学生对整篇作文写一段“写作心得”,在这“写作心得”里,学生既可给自己的习作评分,也可以把自己的整篇习作的“得意”之经验与他人分享,更可以向老师和同学提一些建议或问题。 而《信息反馈栏》中的其他三部分,我们采用家长友情参与、约请同学对话式评价、教师鼓励式对话等多种组合形式,对学生习作中暴露的优、缺点进行多元评价,向学生提出其习作修改的意见。 同时,学生习作的得分我们可以根据四者的打分,取平均分。这样,在一种相互平等、互为尊重和信任包容的氛围里,使得我们作文评价充盈着民主的精神,这样,为我们学生的习作创设了一个多元的“渔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