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为“文化血缘”奠基
(2020-03-16 11:24:1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树伟
一个教高中语文的朋友对我说,他突然感到很沮丧,对自己以往的成就感到怀疑。他教过多届高三,有许多学生考入名牌大学,而且他的语文教学成就突出。但他觉得自己教学陷入分数和技术的泥沼,他怀疑,到底自己教给学生的东西,有多少能够为学生的人生和未来奠基?
朋友的自我怀疑让我想起读过的一篇文章,记得是李书磊的文字,他说,自己在26岁那年埋头中国古代典籍,在《诗经》的节奏里,在唐诗的烟尘里,在元杂剧的愤怒里完成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皈依。李书磊认为,不是每个生活在中原土地上的中国人都有作为中国人的感觉。除了种族和血缘的因素外,“文化血缘”同样而且尤为重要。但“文化血缘”不是自然而然继承的,而是需要我们用自觉的行动去寻找,去接受古典光辉的照耀,然后,我们才会拥有一个作为中国人的感觉。
这两件事,无论是朋友对自己的怀疑,还是李书磊的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自觉认同,其实给我们同样的启示,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育,并让其能够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一生奠基?
有人会认为,这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有权选择其他的价值取向。抛开各种主义不说,在当代,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学生有着世界的视野。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前提是,多元化中必然有主体的部分,这个主体,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密码。比如,当我们读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和喜悦,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气势;当我们读起“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和喜悦,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胸襟。同时,这也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密码,外人不会了解隐藏在其中的秘密的。此外,像看看日本漫画,写文章夹杂几个外文符号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并不是世界视野的表现。
我们语文教育自身对古代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精华似乎有所忽视。尽管,这些文化上的东西并不能转化为显然易见的财富,但这些是标明我们身份的东西,似乎应该比财富更值得珍视。当语文教育充当选拔人才的工具时,我们就要警惕和反思,它对自己真正的使命完成的怎样?朋友对自己语文教学的怀疑就表明了他的反思和走向清醒。有了这种意识,他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他会让学生明白语言之中包含的“文化血缘”和秘密,他培养的学生会有更多中国人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自信谈论多元化,才有可能谈世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