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作文教学取向与实践中的对策

(2020-03-10 11:22:2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林姗姗

作文教学史证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文教学, 以或为能力取向或为情意取向的不同取向,对当时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乃至深远的影响。

课程标准与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作文教学表现为何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须采取什么对策?

一、课标中有关作文教学的取向

(一)作文教学理念的取向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课程标准指出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体现的是情意取向。

(二)作文教学目标的取向

1、课标总目标体现的是能力取向。课标明确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显然,明确规定的是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必须达到的要求。

2、课标的学段目标的作文教学取向因学段而异。

每个学段目标既有情意目标又有能力目标,但体现的是取向因学段而异。

一、二学段表现为情意取向。如,课标指出,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

三、四学段表现为认知能力取向。如,课标指出,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

(三)作文教学策略的取向

教学策略强调情意取向。如,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可以看出,课标强调的是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策略。

在强调情意取向的同时,教学策略也表现出认知能力取向。 如,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情意取向的文字表述比较具体,能力取向则语焉不详,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策略的基调还是情意取向。

(四)作文评价取向

作文评价强调情意取向,一是关注写作兴趣,如,课标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二是关注写作过程,“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对作文结果的评价,如作文是否“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则未提及。

综上所述,课标中的作文教学取向,倡导情意,兼顾能力,但基本趋势是情意取向。

二、课标实验教材中的取向

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中,作文教学有三个平台,一是“语文园地”(第三学段为“回顾、拓展”)中的习作题,二是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三是“语文园地”(第三学段为“回顾·拓展”)中“我的发现”有关读写规律的发现。综合三个平台,既表现为情意取向,又表现为能力取向,但各有侧重,习作题是情意取向,小练笔和“我的发现”是能力取向。

(一)习作题的情意取向

习作题的情意取向,一是突出人文专题,实验教材与老教材的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以人文专题而后者以语文能力为专题组织教学单元,且人文专题贯穿于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学习中;二是习作题体现写作范围,并采用叙述形式,先提出问题,或例举写作材料,以激发写作兴趣,然后比较笼统地提出写作要求,有的最后还以“不写……可以写……”放宽选材的要,至于要怎么写,则很少作提示。

(二)小练笔的能力取向

课文后面安排小练笔,体现读写的紧密结合。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或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或是学习立意、选材,或是其他的表达方法,或是练习续写、扩写、缩写等形式,表现的是能力取向。

(三)“我的发现”的能力取向

“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的“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读写的学习规律,如,四年级上册的八个“我的发现”,有关写作规律的就有五个,即“观察细致才能写具体”“童话的特点”“用反话表达喜爱的情感”“学习使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点”“规范使用成语”等。

三、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一)在作文教学观念上要综合两种取向

据研究,用系统论分析学习心理系统,可分为动力系统和认知系统,动力系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系统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两种系统相互作用,学习才能高效。作文教学的情意取向,侧重发挥心理动力系统的作用;而作文教学的能力取向,侧重发挥心理系统中的认知系统的作用。老课程的作文教学的能力取向,关注的是作文能力诸如立意、选材、谋篇的训练,而忽视作文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教学效率自然难以提高。新课程作文教学理念的情意取向,关注解决学生的作文兴趣的问题,但假如没有认知取向的配合,作文效率要提高也难。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把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形象地比喻为“你放手他就飞”,并告诫说,“你想放手让他飞他不一定能飞”,“想让他飞,只是飞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吴教授的真知灼见,对当前的作文教学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能力取向的作文教学已被证明是低效的,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也正在逐步暴露其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作文教学的情意与能力的综合取向,是提高新课程作文教学效率的可靠保证。

(二)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并促进学生转化

新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要适应学,就要把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熟化为教学技能,以教去适应学生得学。如,放宽选材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材;少做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淡化文体限制,放飞学生心灵;倡导赞赏性评价,让学生喜欢作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爱写,写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

教适应学不是目的,转化才是目的,通过教把老师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教,是完成转化的关键。在作文教学中,要遵循能力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指导课外多读书,丰富文化积累;引导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是奠基的工作。作文课上,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选材的能力,放宽选材限制以后才能自主选材,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有了构思与表现能力,才能在知道写什么以后知道怎么写,能把它写出来并写得好;有了修改能力,才能写后知不足,做到精益求精。

充分发挥教科书三个作文教学平台的作用,是完成转化的关键。语文园地(回顾·拓展)中的习作的教学,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习作指导课,不能满足于激发了写作兴趣和学生知道了要写什么,还必须指导学生怎么写,如,学生在明确要写什么以后,让学生当场写一写片断,再加以点评,让学生感性认识应该怎么写;习作批改,除了注意激励学生以外,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分析、修改作文;习作讲评课,要引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作文。假如只满足于写了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写的指导,学生的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很可能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学生仍然会视作文为畏途。

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要注意引导学生就近从课文中汲取营养,而不要另起炉灶,如,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的小练笔,是要学习课文的选材方法,指导时,就不要舍此而言它;《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小练笔,是练习写人物的对话,如果把关注点放到选材上,也就脱离了本课小练笔的目标。

《我的发现》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写作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如在发现了可以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以后,要创设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字表现事物的特点。

作文教学中情意与能力的综合取向,就如大鹏的双翼,双翼齐飞,就能飞上九霄;单一的取向,就如少了一只翅膀,奋力飞翔也可能飞不过草垛。课标实验教科书的三个作文教学平台是广阔的,综合发挥其情意取向与能力的作用,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