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维度
(2020-03-10 11:17:4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强化创新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新挖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是教师施展教学的依托,但如果教师的教学仅限于课本,就课论课,课堂上教师主宰一切,提问成为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为学生的义务,就会禁锢思维,使教学拘泥于一个固定模式,根本谈不上创新。针对这一点,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
上课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总期望别的同学来发言,自己不思维、不理解、不表达,生怕与教师答案不一致。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是有不同答案的。阅读一篇课文,就要提倡学生多思考、多琢磨,从多角度提炼、研究。我在《万紫千红的花》的阅读教学中,谈到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时写道“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有学生就质疑这一例子并不符合生活实际。从蜜蜂采集花蜜的活动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忙碌于油菜花的“黄海”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是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活,从而运用感性材料来验证课文,所获得的超越作者认识的科学结论。
二、对课堂活动进行新设计,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一举多得,如社会采访、调查、辩论活动等,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可以互相借鉴学习成果;既可以调动集体智慧,又有助于训练语文的多种能力。
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我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给出了作文题“叫价”,引导学生到市场上进行实地调查,参与各种买卖活动。活动前,学生分出小组,自己安排组合,各小组模拟设计赶集场景,制作引人注目的招牌。正式活动时,同学们各自与摊主接洽,实际参与买卖活动,整个“市场”叫价的氛围十分浓烈。活动结束,我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小结,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学生由于参与了活动,又进行了评比,作文都写得有血有肉,有些创造性思维跃然纸上,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新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根据教材内容,我设计出不同的教法:学古典诗词,以吟诵为主;学小说,以赏析、感悟为主;学知识性文章,则调动学生查资料,等等。《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我就做课件;《在声音的世界里》,我就找来文中的乐曲欣赏、回味;《愚公移山》我就把学生扮演成愚公及家人,讨论要不要移山;《皇帝的新衣》,我就设计课堂剧场,演绎这段荒谬而意味深长的故事。
四、对教学手段进行新变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形象、活泼生动、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简便的特点。它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威力就在于它能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在教《海燕》时,考虑到象征手法使学生难于把握主题,便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飞翔的场面,感受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最后由教师交待此文的创作背景,学生便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海燕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