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作文
(2020-03-04 10:40:1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谷刚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二、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习作必须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材料,还愁习作吗?所以,要让学生做到自主习作,就应该帮助他们积累素材。我认为积累有两个途径:
1、丰富学生生活,方法多种多样。如我班开展的古诗比赛,有的学生最多能背诵100多首古诗,背着古诗,孩子们被深深地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班的课本剧表演也搞得有声有色。孩子们真了不起,节目都由他们自编自导。五组表演的《梅花魂》尤其感人。外公由一个女孩扮演,演得非常投入。她声情并茂的表演催人泪下。“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看着孩子们的表演,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另外,我还在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生活是习作之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广阔的海洋,是真正的课堂。有了丰富的生活,学生的习作就会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2、加大阅读量。阅读丰富精神生活,也改变着生活。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是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70%的信息来自书本。阅读为作文提供知识储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不是能教会的,只有从阅读中去领悟。阅读还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成为高尚的人。要加大学生阅读量,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读物。我在班上建立图书角,及时为学生提供读物,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让学生写读书笔记了。三言两语都行,但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三、教学相长,保持写作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条件。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我常常给学生出《老师,请您到我家》《给老师一封信》、《和老师说悄悄话》等作文题目,既让学生练习写作又拉近师生距离,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他们解除苦恼,都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2、老师“下水”示范
教师亲自示范,动手写“下水文”,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文低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许多教师自己谈起作文头头是道,如怎样选材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运用技巧。但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空泛道理讲了一大通,学生却昏昏然,作文仍不得其法。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老师亲自“下水”,不但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生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有的放矢,及时解决,而且可以作为指导习作的现实依据。小学生天真幼稚,有着很强的“尚师性”,教师率先示范,亲自动手,对提高学生习作热情的影响,远远超过空泛的说教。所以在日常习作指导工作中,我自己勤于动笔,敢于示范,用学生化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并力争脱稿口述,现场诵读,渲染气氛,鼓舞学生习作热情。“一石激起千重浪”,“下水文”的示范,不但抛砖引玉,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而且使学生在佩服、模仿、学习老师的同时,爱屋及乌地爱上习作,爱上语文,为学生文学素质的提高和习作能力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
3.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及时批改作文,让学生及时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时哪怕小小的肯定,几个重点符号都能使学生兴奋,产生对作文的热情,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有心人,注意发现“差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好段落、一个好句子,都要尽量找机会予以展示;或在讲评中作为范例,或用红笔画上肯定的符号;有点进步就及时加以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评讲并展出,或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并让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写这篇作文的体会。设立习作小先生奖,鼓励、指导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作文竞赛,为他们提供发挥写作能力的机会。身边同学的成功,给大家带来喜悦,带来鞭策,也带来写好作文的欲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一定能让学生真正“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