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02-29 20:27:48)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顾全
21 世纪即将来临,知识经济始见端倪,我们的民族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为此,江总书记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较长时期以来,语文教学被束缚在一种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模式之下,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以至狭小的分数指标代替了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宏大目标,学生潜能的发展正受着一种有形、无形的制约。如果我们对这种教学现状不能进行认真的审视,不以开放式的眼光和胸怀来改革我们的教学,其结果无异于灯蛾扑火 ? 自取灭亡。因此,我们只有坚持“三个面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着眼点,实行开放式教学,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同行。本文试从现行教学实际出发,就如何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开放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去过美国考察的中国教育界人士说,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可以站着,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进出。中国的教学环境完全是两码事。美国式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但弊端不少。不过,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是不识时务的。我觉得,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
1 、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常受情绪的制约,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学生问题回答对了固然要表扬,回答错了,也不要轻易批评,应鼓励他们重新思考和回答,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2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先生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要知道,学生的表现欲是极强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听、说、读、写、演(表演)的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3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中的重要因素。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小时候不会说话,不爱说话,显得有点笨,正是一位姓韩的老师给了他多次表现的机会,使他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们以名人为榜样,不怕失败,永远充满自信。使他们懂得,没有自信心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二、开放思维方式,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创造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或通过形象思维,在解决理论、实践、生活问题时,在人们大脑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有价值的新思想。”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开放的思维方式,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逐步形成。
1 、学会逆向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司马光》时,通过讨论,使大家懂得,一般的救人方法是设法使人离开水,当时可用梯子爬到缸边去救或喊大人来救,而这一切都来不及,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砸缸放水的办法来达到救人的目的。教师在小结时指出,有些问题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解决时,我们可以从问题相反的一面去考虑,寻求解决的办法,这叫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他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掌握和运用。
2 、学会联想思维
一位教师在教学《称象》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曹冲的办法可以怎样改进?”有的同学说,可用战马代替石头,还有的说用人代替石头。老师请了那个建议用人代替石头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他说,因为人听指挥,叫上船就上船,叫下船就下船,能节省很多时间。教师最后得出结论:有时,我们可以把别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联想,进行改进,改得更省时间,更省力气一些,这就是创新。
3 、学会求异思维
《飞夺泸定桥》一课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后,要求学生设计新的结构方案。有的学生用倒叙的方法来写,先写红军主力渡过天险大渡河,回首望着泸定桥,一场激烈的战斗又出现在眼前,然后再写飞夺泸定桥的经过。有的学生一开始用特写镜头写出担任突击队的 22 位英雄,带着武器冒着敌人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然后再补充叙述事情的起因。这一训练,培养了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4 、学会质疑
一位教师教《春蚕》一文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题目是《春蚕》,为什么写的却是“我”的母亲?使学生的思维因“疑”而动。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篇章结构的特点上质疑,从图文处质疑,从标点符号上质疑等等。在教给学生质疑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帮助引导学生提炼出重点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浅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三、开放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如果学生仍只是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还要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 、课前参与课上投入
毛泽东七律《长征》只有 8 句,但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尽管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对长征的情况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一位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布置学生翻阅长征的有关资料,并要求出一期板报。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找了许多资料。有的摘抄,有的画图,有的编稿,有的组版,有的美化……一块很有特色的“长征”板报终于如期办好了,大家争相来看。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清楚的认识,因此,学起《长征》这首诗来理解透彻,情感投入。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
2 、运用电教开阔视野
一位老师在教学《瀑布》时,觉得单凭传统的挂图,学生很难领会瀑布声、形的雄伟壮观。于是,她在课上放了一段剪辑的录像,学生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从声音上领略到瀑布的气势雄伟和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云的壮美画面。接着,她又几次运用定格,让学生看到了“如烟、如雾、如尘”的景象。这样,学生通过动态观察和定格观察,理解起来就十分轻松。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观察感受,及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到来,电化教学是我们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 、课外阅读丰富延伸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我们要教育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得不完备的知识到课外去充实和丰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到课外去扩展和延伸。有关专家认为,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是:模仿 ?? 变化 ?? 创造。这个过程更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过程。许多作家,许多语文水平比较高的人,问其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各种有益的活动,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益。
4 、走出课堂亲近社会
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是组织学生到外面去参观或是开展一次有益的活动,学生的心情是极其兴奋的。根据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既是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是育人和语文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亲近社会,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在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又可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亲近社会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亲近自然。当学生看到自然界美丽的景色、闻到自然界新鲜的气息、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时,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
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实践,使每个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丰富了,他们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表达,去交流,去创造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空的不断拓展,网上教室已是不再遥远之事。到时,教学的交流不再受学校围墙的限制,不再受上课、下课的限制,学生可随时得到教师和专家的指导,可任意翻阅各种图书和丰富的教学资料,一个开放式的以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