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的456构想
(2020-02-25 13:50:3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蒋抗力
素质教育不是游离于具体学科教育之外的一种抽象的教育模式,而是扎根于学科教育之中,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的。作为素质教育子系统的语文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因此,构建语文素质教育体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人认为,语文素质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可以良好运行的系统,它至少应由目标体系(4点)、操作体系(5点)、保障体系(6点)三大部分组成。因此,笔者称之为语文素质教育体系的4 5 6构想。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语文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应是素质教育目标与语文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形成的品质,是他们走出学校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获得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语文能力,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心理状态。在实施过程中,又可分解为以下四个培养目标:?
(一)懂得语文的价值。通过语言史和文学史教育,让学生懂得语言、文学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形成热爱祖国、尽责社会、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
(二)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有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社会文化成果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学生坚持终身学习、主动适应社会的重要前提。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好的情感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产生崇高道德的沃土。语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力量,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充满自信,迎接挑战。
?
(四)掌握语文工具,能学以致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素质教育应让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一工具,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交往能力。?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
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现阶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并重。实施素质教育要真谈实干,切忌脱离实际空谈说教、故弄玄虚,要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素材,合理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围绕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课堂结构、教学手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深入实践,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并重。素质教育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既是指一个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指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落下一个后进生。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使教学的广度、深度、难度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个性差异,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以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课内讲解时可将一些较高要求的问题点到即止,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外自己去钻研。还可将一些尚无定论的观点交给少数的尖子生,让他们去选择、求证。作业布置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为多类,学生任选一类做。?
(三)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迁移、创新能力,即教给方法,“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不可能将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移植给学生,所以应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自身的经验,有效地调节学生因经验不足可能产生的错误。学生只有懂得学习方法,主动学习,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终身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如果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系统,那么智力因素组成的操作系统和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就是它的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没有操作系统,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没有动力系统,教学活动就不能发生和维系。智力因素的发展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相应发展,但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支持。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原动力。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促进学生才智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语文是思维和记录思维成果使之得以交流的工具。具体地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是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是让交流的思想成果得以传之久远的工具。不仅如此,语文还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工具,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格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帮助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属性,让学生能很好地学会使用语文工具,为其他学科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毕竟属于人文学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人文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落实和发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工具性是基本的,不能主次颠倒或喧宾夺主。?
三、语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语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教育有选拔和发展两种功能。教育评价应从重视选拔、重视“应试”功能转移到重视发展的功能上。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分数的奴隶、应试的机器,只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要树立多元人才观。只要能够让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都是成功的教育。?
(二)转变教师评价观念。以分数论"教绩"是扣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它会逼着教师背离素质教育的轨道,急功近利,去追求分数和升学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师评价方案时,要注重在指标体系要素上、评价要素权重上, 体现素质教育的导向要求。另外,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育的主导,必须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优良的人格魅力,完成由单一型、工匠型向全能型、学者型的转化。
(三)转变学生评价观念。要改变以往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教师要改变喜尖子生、厌后进生的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让后进生起头来走路,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甩掉思想包袱。不把分数当成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也不把分数当成控制学生学习的法宝或惩罚学生的手段,要变控制因素为激励因素。?
(四)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念。语文教材应现代化,应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应能反映出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意图和教改成果。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师的眼光不能只盯着教本,要打破传统的教材观念,大胆引进富有时代气息的时文美文,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在课堂上就先期接触社会,呼吸社会空气,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转变传统知识系统观念。当代科学发展的两大突出特点是知识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学强调单一学科的知识系统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强调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综合。如语文教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与国情教育相结合,与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等。
(六)转变传统的课堂纪律观念。反对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反对师道尊严,努力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崭新的师生关系,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只有这样,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不至于落空,在语文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