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励全体参与实现多向互动

(2020-02-25 13:31:4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庄炳学

“口语交际”是人教版九义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旨在通过这一内容的教与学,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人人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使学生明确讨论、交流的话题,有顺序地进行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语文第八册的口语交际训练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内容“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这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与他们的生活非常接近的话题,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学生往往有话可讲,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人人敢说

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遇到某个家长,与他交流孩子的情况,教师谈起孩子的上课的发言或在班级里的口头表达时,认为学生言语很少,不善于口头表达。家长则反映孩子在家里话语很多,有时要与大人论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情景呢?关键是两种不同的情境,两种不同的氛围,形成了学生两种不同的现象。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受课堂严肃、紧张氛围的影响,他们的谈话肯定受到一定的制约,恐怕自己说错,自己说得不好。在家或在其他场合比较会讲的孩子,一到课堂上就有可能会判若两人。另外,在低年级段学生对自己的脸面考虑的还是比较少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越来越考虑这一点,因此,往往越到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越是拘谨,越是不敢说话。

孩子在家里能大胆地、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关键是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能给人无拘无束的感觉,想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我们的课堂也要创设这样家常式的说话情境,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一点拘束感,羞涩感,恐怕感,人人敢于说话,敢于交际。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能跟你交谈。另外一般的课都是由教师主持的,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来主持,预先教师对主持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指点。由学生来主持,学生会觉得更加的宽松和自在。再次,在班级中做一些环境的布置,在四周的墙上贴上一些景点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说话训练的舞台。

二、引出话题,使学生人人想说

口语交际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口语交际成功的前提。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为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在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这一个话题学生感兴趣,不管行还是不行,学生都能说出一点,因此,这一话题是学生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的前提。

话题的提出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开了个好头,下面写起来就会觉得很顺畅。要想让学生人人有话想说,在引出话题时也要注意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在环境的布置上,使学生产生想说的欲望外,在开场白的语言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功夫。一开始可以用这样话语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秋风送爽,金菊怒放,红枫似火,瓜果遍野。这真是游览的最好时机,紧张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出去秋游一次,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这时学生听到秋游,一定会兴趣盎然,思维已经启迪,话语已将出口。接着,再问学生,用什么方式去呢,然后再引出这次议论的话题:“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先引发学生对话题产生一定的兴趣,当学生人人都有强烈的说话的欲望时,再引出话题,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三、分组对话,使学生人人练说

当学生蠢蠢欲动,要急着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说话训练的机会。分组对话,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动起来,前后两张位置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分工负责,每人阐述自己的道理。这样的分组对话训练可以达到: 1.人人参与,个个训练。一个班级48个学生,如果在班级中间,即使一个学生说一分钟,四十几个学生也要四十几分钟,一节课都来不及。分成了十多个组,同时有十多位学生在说话训练,这样,在时间上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了训练的机会;2.生生之间,减少顾虑。一开始,学生要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准备可能会并不充分,或许说话要有所顾虑,如果他说话时面对的是同学,他们就会没什么顾虑,就会畅所欲言,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3.生生互动,促进合作,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学生一开始就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余的同学听,然后同学之间会引发一些争议,当有的认为,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的时候,不同意见的同学就会反驳,大家都会各抒己见,最后一个组的同学如果能达成共识就达成共识,不能达成的可以留到集体讨论的时候再提出来。为了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机会,在每个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班级中交流,这是代表小组的,因此,要请小组里的所有同学来帮助他,使他在班级交流中能说得更好。这样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口语交际。在这种生生互动中,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口语交际得到了训练,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四、集体交流,使学生人人会说

学生分组进行说话训练,人人都在练说,这还是第一层面,虽然教师也在此时进行巡视,搜集反馈的信息,对个别组进行指导,但是,这样的指导还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提升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就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要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组织集体交流,每组里选派一名同学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教师指导时要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际语言的语气。与人交谈要注意礼貌,语气要平和,即使意见不一致,需要争辩也应明白“有理不在声高”,必须以理服人。还应注意交际的对象和自己的身份,比如对老师,对父母说话的口气要恰当。2.交际语言的内容。“小学生结伴出门旅游行不行?”这一个话题,作为正方,反方各应摆出哪些理由来说服对方呢?当一方摆出的理由还不够全面时,教师就应点拨一下,使学生思考得更全面,摆出的理由更充分。3.交际语言的顺序。小学生往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次序比较混乱,说理的逻辑性不够强,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说话,应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生在活动中,既要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声音。这一小小的习惯,既是做合格公民和学习知识的需要,还体现了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和个体本位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反复交往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这样的集体交流不但创设了一个学生口语训练的一个平台,也提供了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的机会。使学生不但敢说、想说,而且会说。

五、组织比赛,使学生人人善说

当通过两轮训练以后,每个学生都知道了该怎么说了,这时教师再组织一次竞赛活动,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说话的热情。教师要求学生自愿结合组成两队,每队选派 3名同学进行辩论赛。在赛前要求每一方的同学都要尽可能多的去帮助选派的代表,使这些参赛代表能说得更好。这样的帮助过程,也是学生人人参与的过程,是生生之间交往的过程。比赛的时候要求每位代表都要有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应针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进行辩驳,不但有赛前的预设,而且有赛中的即时生成,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训练,变得更加善说。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的发展。口语交际课堂,不能成为教师演讲场地,不能成为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而要激励全体学生参与,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每个学生在互动中都得到锻炼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