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人文精神进入语文课堂

(2020-02-23 13:49:00)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晓丽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倡导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太缺少人文精神,有必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用情。教学的艺术其实就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你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应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学生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语文教学在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意在启发学生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地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的背后”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掘教材和课堂资源,使学生从中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

另外,语文课“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老师上课时,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编演教材,还可以加上“孔子对两小儿的评价”、“两小儿对孔子的佩服”等内容。学生在编演教材的过程中体会宇宙的广大、知识的无穷、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等等。也可以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例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一课,就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开展辩论,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加深对福勒那种高尚的体育道德的理解和认同。

生活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和自然,从小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精神,也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让语文课在充满情趣和关爱中进行,语文课才能充满人文精神,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