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教学的“加”“减”法
(2020-02-21 11:22:42)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元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寓言。在教学这类课文,一般来说,我们都比较重视引导学生感知故事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由于寓言这种体裁更具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所以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因而在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起高度注意:一是寓言故事中生动的情节、形象的描绘不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应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二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寓言故事时,总是沿着既定的思维方式,想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明白寓意的目的,老师总是把学生的想法往自己既定的圈套里钻,学生思维一旦稍有偏离,老师便拿出浑身解数,不遗余力地生拉硬扯也得把学生的思维引进埋伏圈。殊不知,老师这样做,自己倒是费时费事多了,但长此以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将被扼杀殆尽。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两点就寓言故事的教学,谈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家之言,概括起来说就是引用数学里的“加”、“减”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一减”,即加快语言形象的理解,减慢抽象概括的步伐,小学寓言教学应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位置。下面我以《滥竽充数》为例来比较一下两位老师授课的实录片段:
A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代了事件,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老师:齐宣王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老师:正是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出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自然段,看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这段写南郭先生乘机混进了吹竽队。
老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学生:他紧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老师:为什么没有出过问题?
学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老师:谁来说说最后两个自然段说的什么?
学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人一个人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老师:这说明没本事是没有办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
老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
B老师:刚才我们学了生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
2、齐湣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4、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5、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
接下来 B老师就是围绕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师生互动可想而知。但我觉得B老师的设计尽管有不足之处,但两个教学片段相比,B例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减一加”即减少教师的判断推理,扩展学生的思维天地。在寓言教学中,有的教师生怕学生难“明理”,很少给学生自己判断推理的机会,更怕学生想远了收不回来,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刚一出格,就被立刻制止。其实不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学就能收到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收放自如的效果。以《陶罐和铁罐》一文的教学为例。我上这则寓言,教学中没有停止在只让学生了解寓意上,而是运用这则寓言的内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维更宽广的领域,效果很好。
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我喜欢陶罐,不喜欢铁罐,因为陶罐谦虚,铁罐骄傲。
老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陶罐很谦虚?从哪些地方看出铁罐很骄傲?
学生:陶罐受到铁罐的奚落,他从不计较,仍是胸怀宽阔,直到人们发掘出了陶罐,他仍牵挂着铁罐兄弟呀!
(通过分角色朗读,自由组合分工表演课本剧,同学们从课文中领悟到了陶罐的谦虚谨慎,铁罐的傲慢无理。)
老师:同学们也读了,也演了,这里有两张没有表情的脸,谁能够来画画他们的表情。(不少人举手请缨,上讲台前一展才艺,我指名两位同学上台画,适时随机问学生:“你这是画得什么表情?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边画边答)
老师:铁罐认为自己很结实就奚落容易破碎的陶罐。它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齐读 10---17自然段)陶罐----光洁、朴素、美观,铁罐----氧化了。
老师:(分角色朗读后,“陶罐”、“铁罐”留下)你知道你们的优点和缺点吗?今后打算怎么做?
学生:我们都有短处,也都有长处。今后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老师:(面对全班同学)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要像陶罐那样谦虚谨慎,不能像铁罐那样傲慢无礼,更不能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
这个教例 ,虽然对有些缺少这方面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了点,但我敢肯定。由于注重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篇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参与的空间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