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捎带”
(2020-02-13 12:51:01)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红梅
为了确定的目标去采购,而在采购的过程中又顺带买回一些其它有用的物品,我们通常叫顺手捎带,其实语文教学中也可采用此法,在讲授某一内容时,顺便涉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不占时,不费事,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一、 捎带“小百科”知识,扩宽知识面
《春笋》片段
师: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柳树也发芽了,你们知道竹子的芽在哪儿吗?
生:在竹节上发芽,因为那儿要长新叶子了。
师:你们看,这是竹妈妈,她的根藏在泥土中,叫竹鞭。冬天的时候,在竹鞭上长出的小芽叫冬笋。等到春天来临时,她使劲钻出地面,我们就叫它春笋,你们现在知道竹子的芽长在哪儿了吧?春天竹子的芽叫什么?(教师边介绍边板画)
生: 春笋
师: 现在我们来看看春笋长得什么样?(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认识春笋)
《我叫足球》片段
师:孩子们,你们仔细看一看,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手持一只足球)
生:足球是圆形的,颜色有黑有白。
生:足球是皮做的。
生:足球身上有花纹……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对足球观察得这么细致。还有一点你们不知道,足球全身是由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皮缝起来的,五边形是12个,六边形是20个。很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就有一边跳舞,一边踢足球的“足球舞”了。
评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涉及到风土人情、天文地理、人生、社会、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中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还要有意地渗透、引导学生去积累这些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顺带接纳一些百科知识,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不仅仅是把目光盯在学生所接触到一些语音、文字、词汇等纯语文的知识上。在《春笋》片段中针对本地区的孩子没见过笋以及不知道竹的芽长在哪儿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文中所出现的“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句子,作此设计。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捎带了与春笋相关的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他们的信息量,弥补了实践观察的不足。《我叫足球》片段中捎带了一些关于足球的常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中必须要讲的,但让学生了解很有必要,而且不占用多少教学时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有很强的意识,打破学科本位,抓住教学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见缝插针,给学生添加“营养”,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二、捎带相关的词语,增加积累
《奶奶的白发》片段
生:(提读)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师:读完了这一句,你知道奶奶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
生:奶奶的头发是白色的。
生:是雪白雪白的。
师:你们真聪明,看,这就是雪白雪白的头发。(教师出示图片,其中有三幅人物画像,一幅头发雪白的老人,一幅头发乌黑乌黑的儿童,一幅头发花白的老人,)你们看这位小朋友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黑的头发。
生:乌黑乌黑的头发。
生:乌黑发亮的头发。
师:你们真会说话,这位老人的头发有白色有黑色,该怎么说呢?
生:黑白的头发。 (教师摇头,无学生发言)
师:黑色和白色间杂起来的头发叫花白的头发,你们见过谁有花白的头发?
生:邻居的老奶奶就是花白的头发。
生:我的爷爷有花白的头发。
生:我们手工课的老师有一头花白的头发。
《这儿真好》片段
出示: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
师:读读想想,再说说你从“种呀种”中读懂了什么?(生练读句子)
生:(1)我从“种呀种”读懂了小熊种树很累。
(2)我觉得小熊种树花了很长时间 。
(3)我读懂了小熊种树很辛苦。
(4)我觉得荒岛太大了,小熊才种呀种的。
师:大家说得真有道理。你会说几个像“种呀种”这样的词吗?
生:爬呀爬 、写呀写、跳呀跳、哭呀哭……
师:你会用这些词说句话吗?
生:小蜗牛爬呀爬,终于爬到了树顶。
小鸟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妈妈。
我高兴地唱呀唱。
评析:
语文教学重感悟,重积累,而在感悟、理解基础上的积累更持久。那些只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内容其实并没有真正积累到脑子里,更没做到灵活地运用,因而,学生获得的信息个个都是独立的,信息与信息之间没有建立必然的联系,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机会帮助他们疏通关节,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运用。《奶奶的白发》片段中由“雪白雪白”捎带了两个描写不同年龄的头发颜色的词:乌黑和花白,并且让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人的头发也是花白的。《这儿真好》片段中,说几个像“种呀种”这样的词,并且用这些词说话。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联系生活加强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如果我们教师经常捎带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并且指导学生把它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就能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语言仓库。到一定程度,何愁写作时无话可说?
三、捎带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乌鸦喝水》片段
生: 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个瓶子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师略作思考,装作很惋惜的样子)哎呀,老师也不知道这个瓶子是从哪儿来的,你们想想这儿怎么会有这个瓶子呢?
生:老师,我想可能是农民伯伯种地带水喝,放在路边,被乌鸦看到了。
生: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古人留下的,下雨时,雨点落在里面留下的水。
生:可能是好心人放在这里的。
生:可能是漂在河里的瓶子,被浪冲到岸上后,小河被太阳晒干了,瓶子就留在了这里。
师:同学们真会想象,不管怎么说,这半瓶水来得真不容易,乌鸦看见了,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导学生感悟水来的不易,体会感情,进行练读)
评析: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语文学习。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据资料显示: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想象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而在我国,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这种状况的存在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及教学中鼓励孩子听话、顺从,而不鼓励异想天开有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时时留心,在细微之处保护和扶持学生想象的嫩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地方留有叙述空白,因此我们要抓住适当时机去激发孩子的想象。《乌鸦喝水》片段中学生提到的问题,如果不问可以不讲,但是学生问了,讲一下就成了必要了。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宝贵的,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不能轻易错过。但“讲”要有艺术,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教师又把这个问题踢回给大家考虑,引发学生的想象。事实证明,在自由的空间与状态下,学生的想象力确实让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