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

(2020-02-01 12:54:0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易振秀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它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总目标。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目标,使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拓展,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制订全体学生能达到的基本认知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等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意性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如教学《桂林山水》除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熏陶。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个人特点,以不同形式表达出学习中的感受。有的感情朗读,加以体验;有的咏一首小诗,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美之情;擅长绘画的拿起手中的笔,绘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还有的由桂林山水谈到家乡的山山水水……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环境开放,主要是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与学生促膝谈心,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重现微笑走进课堂,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展开讨论。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请你给大家读一遍行吗?”并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关注学生成功体验。老师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时机,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支撑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记得一次,我正在引导学生专心学习课文,突然传来“嗡嗡”的声音,原来是一只蜜蜂飞进了教室。蜜蜂在教室里东飞西蹿,学生的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学习课文上了,有的真想伸手去抓一抓。这时,如果采用命令式的口气强迫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显然不明智。我便顺水推舟,说:“我们教室里又来了一个新伙伴,你们猜猜它想干什么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它想和我们一起学知识呢!”“它飞到老师头上,好像在说老师辛苦了!”“它飞到我耳边好像在说小朋友上课要专心哪!”“这只蜜蜂一个人孤零零的,好可怜,肯定在寻找它的妈妈……”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思维是多么的活跃。正是老师抓住时机,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得以发展的环境。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构建一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内外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如在学习《长征》后让学生读读长征的故事,看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唱唱赞颂长征的歌曲。学习《狱中联欢》后让学生看看《红岩》电影及书籍,扩展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多维交融,加强学科间联系。语文和其它学科联系紧密,教学中要主动加强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如学《乌鸦喝水》一文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在实验中去感悟理解;学习了《火烧云》,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然后仿照课文给它配上优美的文字;学习《奴隶英雄》,让学生演一演,评出最佳演员;学习《草原》,让学生结合社会课中的《蒙古大草原》进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风俗民情。这样,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内容,将它与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均得到了发展。

()校内外沟通,构建大语文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大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中,学语文、用语文。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调查家乡周边的环境情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充分利用家乡区域的特点,挖掘语文教学资源。如秀丽的家乡风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传说故事均是鲜活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