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训练的多种形式
(2020-01-24 13:30:1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军华
口语交际课是小学语文新教材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目的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之必需。为此,我们不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我依据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拓展了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
一、利用课文素材开展小组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前苏联、美国都十分推崇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增加学生的交往,能够深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言语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由于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而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减少了他们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较为宽阔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自由学习,活动互助,提倡在分组合作竞争中,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使学生的思维在口语交往中得到充分活跃的训练。
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同时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为了强化口语交际的训练,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修订版教材,其训练内容之丰,训练形式之活,训练方法之趣,训练手段之新,是以往的教材所不及的。在语文教学中,我挖掘教材因素,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提供多元化的机会。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白杨指的是谁?两棵小白杨又指谁?一些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认为白杨指的是文中的爸爸,小白杨指两个孩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白杨指边疆的建设者,小白杨指未来的建设者。两种意见各说陈词,一时相持不下。我抓住时机,稍作引导,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白杨指的不是单单一个人,而是一种人。又如在学完《放弃射门》一课,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福勒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只有一位同学认为不对。我让他大胆地站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他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出来后,虽然有不足,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依据教材的各种因素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讲学,身心得到放松,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际,畅所欲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这还很不够,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为了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在准备口语交际《春天的发现》时,组织学生到郊外找春天,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然后再进行口语训练。再如在准备《读书的收获》时,先让学生读一本书,并通过讲故事等形式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最后再来谈自己读完书的收获。
这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直接针对性地进行口语训练,学生一点也没有压力,反而觉得很轻松,乐意接受。而我则在此基础上,平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无意识的口语训练,如成语接龙,雷锋故事会,童话故事会,辩论赛等,让学生既长见识又得到适当的口语训练。
三、拓宽交际时空,把口语训练融入生活
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课堂并非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惟一场所,社会生活环境,也会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或细微的影响。因此,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效能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交往时空。语言训练仅靠有限的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即课上课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联系,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比如: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可向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今天学的课文讲给家里人听啊?看哪一位同学讲得好。”或是学校开展了某项活动,启发学生:“请你把学校开展的拔河比赛、运动会、朗诵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向爸爸、妈妈讲述好吗?这样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与老师、同学口语交流,而且还把这种交流延伸到家庭、社会,拓宽了学生的交际时空,同时又把训练融入了生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实际运用。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进行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渠道,采取不同方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