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探究不出结果怎么办?

(2020-01-23 23:33:27)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戎卫武

发现式学习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情感的积极影响是很显然的,所以现代的数学课堂提倡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但有的老师担心,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不会探究,或探究不出任何结果,最后还是要靠老师去教,这样时间也浪费了,还无法实现探究的目的,最后知识还是要靠老师传授,方法还是要靠老师示范,这样一看就得不偿失了。应该说这些老师的担心不无道理,在实际教学当中也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探究式教学。如果教师不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而是老师直接传授,那么,显然的结果是:全班同学都只获得了老师所示范的方法,他们就像老师用一个模型铸造出来的一样,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化的东西。

但如果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探究,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我想无外乎以下这三种结果:

1、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能探索出任何实质的结果。这应该是最差的一种情况,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的地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辅导造成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教学资源又比较匮乏,所以这些学生不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探索能力与习惯都非常欠缺,当他们而对一个新问题时,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应该说也是正常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探索之路。那是不是学生没有任何的探索结果,这样的探索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老师就应该直接告知了呢?我想当然不能把没有探索跟没有探索出结果划等号。因为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和勇气,在他们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跟随老师一起去学习,更能让他们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显然要比老师直接告知要有意义得多,这种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数学态度、数学体验和数学情感方面。

2、有同学能想出老师要传授的方法。这时,老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就要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暴露他们的探索历程和思考特点,这样,成功的探索者就扮演了一位“小老师”的角色,不仅让这些成功者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快乐,还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不需要老师了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即使学生能探索、发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们的语言表述或者方法本身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强调,让学生获得更准确的、严谨的方法,当然,教师更多的是应该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的沟通、质疑能有序地进行。

3、有同学能想出老师所想不到的方法。不容置疑的是,由于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思维特点不同于我们成年人,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特点也往往与成年人不同。成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过于理性与严谨,而小学生解决问题可能会更直观与模糊。课堂上,学生如果出现不同于老师所预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老师来说既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说它幸福,是因为老师看到了放权学生的良好效果;是因为老师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因为老师能体验到课堂生成的快乐。说它是一个挑战,是因为老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方法的数学本质,因为学生的方法往往比较粗糙、不够精细,有的甚至只是一种巧合。所以,及时挖掘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因素并提炼出较规范的过程与方法就成了数学老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那些只想要学生回答自己心中所预想的答案的老师是不会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的,当然这样就可能会把学生有意义的方法湮没在老师的忽视中,甚至会扼杀学生心中刚刚萌发的创造的幼芽。这时,老师如果能通过组织交流、引导讨论、质疑问难,学生群体思维的优势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高效的、令人神往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个性化的、有意义的学习。

综上可知:不能用探索的结果来衡量探索本身,不管探索的结果如何,学生探索过程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获得了数学体验,感受到了数学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