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真正沉下来
(2020-01-21 19:16:3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课的性质始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从以往关注工具性走向人文性,形成了一面倒。太过喧闹和浮躁,语文课的闹剧增多,语文课堂的本质发生了严重的变异。某些语文课更像是作秀节目,课堂气氛很热闹,学生分组讨论很活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架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变成了说教课,无限地拔高课文中的道德观点,多与政治紧密结合。《荷塘月色》理解为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在池塘面的苦闷无助。至于语言的品析、语句的仿写、语句的积累、语句的运用等,则是蜻蜓点水。一节语文课上完后,学生头脑里没有留下多少关于言语的痕迹。
语文课变成了电教课。多媒体展示一个接着一个,目不转睛。音频、视频轮番轰炸。教师站在电脑面前,晃动鼠标,轻轻点击,精美的图片闪现出来,优美的旋律播放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多媒体课件上,反而对文本的关注度降低了。 语文课变成了讨论课。老师稍微讲解一点,就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美其名曰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未考虑问题是否值得探究,明明是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体就能完成了,反而要舍近求远,缘木求鱼。以所谓的生生互动来替代学生与自我的深度对话。
语文课的文本解读追求标新立异,本末倒置。忘记了文本的初衷,忘记了作者的本位立场。曲解、歪解,胡乱解读,标榜为追求深度和广度。指责《背影》里的父亲爬过铁轨购买橘子,明显就是违反交通规则,没有树立安全意识。《愚公移山》让教师解读为愚公确实太愚蠢了,移民搬迁,将房屋安置到交通便利的地方就行了,何必子孙无穷尽要穷尽几代进行移山,其二愚公移山就是在破坏自然环境,这种行为应该遭到严厉的叱责。这些行为大有哗众取宠之举,已经背离了文本真正的美学价值、语言价值、情感价值。
语文课变成了老师的不作为课。不敢讲,讲多了就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就是传统的课堂。讲多了,就是满堂灌,变成了灌输式教育。讲与不讲,讲到何种程度,心里没有了底气。怎么讲?也心有担忧。讲什么?更是内心徘徊。似乎新课改就是要把课堂的主导权教给学生,向学生简政放权,屈从与学生的思维,附和与学生的主流价值。
少一些花里古哨的形式,多一些情感的真实生动体验;
少一些乱七八糟的喧闹,多一些向纵深处发展的思索;
少一些悬浮的合作探讨,多一些静静独处的自我对话;
少一些矫揉造作的表演,多一些大声诵读的精彩场景;
少一些媒体技术的包装,多一些厚重扎实的返璞归真;
少一些无限拔高的假大空,多一些个体生存的真善美。
沉浸在文字柔情里。好的语文课就要品味出精彩的文字,咬文嚼字,自由涵泳,反复咂摸,知其意,知其丰富,知其过往。热爱我们的汉字,品出汉语的温度和热度。
沉寂在思维运作中。好的语文课是一场思维的饕餮盛宴。散文,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像珠玉般散开,又能紧密围绕着一根线索。小说,就要抓住核心人物的评价,逐层走进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议论文,培养学生客观冷静的推理能力。 沉浸在生活享受里。好的语文课就要沟通生活,打通语文与课堂的紧密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借助文本,反思生活,反思人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和终极意义。《走一步再走一步》,生活需要大胆尝试,攀登上高峰,一览众山小。研读《我的童年》,体会到从前生活的艰辛,珍惜当下的幸福日子。
沉浸在情感体验中。好的语文课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或感受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无助、哀伤、愤怒;或感受到《匆匆》里的叹惋;或感受到《华南虎》里的压抑和窒息;或感受到《土地的誓言》里的爱之深沉;或感受到《端午的鸭蛋》里悠闲自得、情趣盎然;或感受到《最后一课》亡国之痛。
沉浸在探寻旅途中。语文展现的独特文本,大多数都是一副优美的画卷。行走的过程,就是寻美历险,开阔眼界,见证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走进《云南的歌会》,去观赏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那些热情,那些激情,那些迸发着朝气的生命状态。走进《春酒》,欣赏江浙一带习俗,喝会酒、酿春酒,多么浓郁的春节习俗。
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沉下来,静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