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课堂,两种结果
(2020-01-18 12:12:09)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孙启明
那天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室里书声琅琅,突然,一只小麻雀从窗户里闯了进来,读书声戛然而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它身上。“快读书,一只小鸟有什么好看的!”我大声地、甚至有些生气地说。
“小鸟是来听课的。”调皮鬼王洋声音洪亮地说。
他的回答引起同学们的哄笑,教室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接着又有几个同学附和道:“对,小鸟是来和我们学课文的!”
就这样,小鸟的到来不但没有分散学生读书的精力,反而更强烈了。
课后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前后不同的处理产生的结果差别竟如此之大?是教学机智挽回了我的失误。我突然想到曾经听过的一节课,那堂课老师带领学生朗读《爱莲说》,设计了多种读法,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听听播音员的朗读录音,和播音员比一比,但打开课件时却没有声音,那位老师微笑着调侃:“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连播音员都不敢露面了!”结果学生的兴趣反倒更高了。
是啊,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新课改强调教师要注意课堂中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
感谢那只小麻雀,是它让我懂得了教学机智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