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激起创新思维
(2020-01-13 22:34:58)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新课程理论认为,课堂教是一种师生面对面的对话,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这种对话,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这样的对话,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提问是对话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也大有益处。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大致有二个级别五种类型:
一是低级认知提问:
1、判断型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要求学生对是非作出判断。
2、叙述型问题,其典型形式为“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背诵作出回答。这类问题训练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可是这两类问题都难以激发创造性思维。
3、论理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为什么”,要求讲出道理,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也可以训练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过这类问题的答案多属唯一的,它训练的主要是辐合思维能力。
二是高级认知提问:
4、独创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请你提出与众不同答案”、“"请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凭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智慧的翅膀,向未知作创造性的跃进;要求学生主动运用和寻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赐予。
5、探索性问题,其典型形式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了哪些可能性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出这类问题追求目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使学生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前三类问题的比重很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就要大大提高后两类问题的比重。为此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点珠连线,畅通寻路
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常常会走“题海战术”的重负担途径,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反之,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以后,从原来的问题出发,通过引伸、推广、对照、类比而提出新问题,如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也可以保持原来的条件,探讨能否得到更深刻的结论等等。这类问题特别有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各种变式中发现解题过程结构的特征,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增加进行创造性解题活动的经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教学的效果。
二、对比分析,开拓思路
对比,也可称为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提示其异同,探索其间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科学方法进行教学,从学生学习心理上来说,它可以在比较中揭示事物个性,概括其共性,因而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发展学生智力上来说,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钻研内容。有助于学生注意鉴别和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鲜明的观点,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对比分析是引导学生多向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鼓励求异 多向思维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的特点是: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多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各样的结论。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能根据所发现的新事实,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三是“精细”,要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不仅考虑问题的全体,而且要考虑问题的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它既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是深化他们思维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优化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智力型”转化的关键之举,又是学生“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