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讨论式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
(2020-01-13 22:31:1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1、问题的难易
问题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异常重要。现实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问题设置过难或过易的情况。过难会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失去讨论的冲动,毕竟中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比较狭窄,较多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很难有全面和深入的讨论,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问题设置过易又使学生觉得过于简单,无讨论的价值,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延伸。所以要对问题的难易进行严格的推敲,既在学生的知识层面之内,又有所提升,使问题本身具有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对问题所暗含的意思进行挖掘,继而达到提升的目的。
2、问题的逻辑性
为使新、旧知识经验能活跃、有序地相互作用,问题解决活动的系统逻辑性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求学生综合信息,积极推理和判断,进行严密、有序的推理。这些推理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而不是胡乱猜测。它的证据和理由可能来自原有的原理或经验,也可能来自当前的事实资料。如在教学中,要说明基因表达过程中基因、RNA中碱基和氨基酸的数目比为631。提出的问题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双螺旋片段,基因携带遗传信息,什么是遗传信息?转录过程中如何得到信使RNA?信使RNA上的碱基数和基因上的碱基数是什么关系?翻译过程中,信使RNA上的几个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答案。教师还要为“基因的结构”一节做好铺垫,提醒学生该比例只有在题目严格的限定下才成立,因基因由几部分组成,并不是所有部分都能转录得到信使RNA。
3、问题的层次性
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来说,首先要让其了解学习的任务与意义。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与元认知结合后产生的,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学习阶段的不同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同,核心问题的定位、提出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根据是教学的目的、要求层次。如对刚接触遗传学的高中生来说,其核心问题是生物体的性状是如何遗传给下代并如何改变的?相应展开的问题为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遗传物质的特点和分配规律是什么?遗传物质与性状的关系如何?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接触到遗传定律后,其核心问题就变成“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有什么关联”,据此展开“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大遗传学定律的学习。
4 、活动的组织形式及问题
运用问题讨论式模式教学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的活动方式必须要合理。参考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划分讨论小组,并保证小组人数适当,一般以4~6人为最好;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学习、批判,最后达成共识,给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高效的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引导,防止学生进入思维死循环,做到“引而不定,导而不限”。需要指出的是,最好能在课前为学生留出一定时间,通过学生自己查阅或者上网收集资料,配合导学案的使用,可以收到更好的讨论效果,做到有话可说、有题可论。同时讨论小组的学生组成、水平差异都要考虑在内,否则就有可能使一些同学无法积极参与到讨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