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有效教学
(2020-01-12 19:14:4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所谓“有效”,词典上是这样描述的:能实现预期目的。那么,有效教学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就是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按科学规律办事,不简单肯定和否定,不盲目跟风,冷静思考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在摈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以一个平和的心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并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寻求课堂教学的平衡,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以数学教学为例)
1、合作学习与个人思考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应该根据学习的内容而定,开展合作学习本身不是一件坏事,重点是需要我们确定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怎样合作才是最有效的;什么时候合作学习优于个人思考,什么时候个人思考的效果好于合作学习;什么时候合作学习与个人思考要兼而有之。
首先,要把握时机,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且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到通过合作交流,能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了与人共处。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完成的,并且确实有合作的必要。我以数学教学为例,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拿出手中的一付三角板要求拼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先个体尝试,发现无法完成,这时教师即使不提出合作的要求,学生也会主动地去和同桌合作,从而完成拼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要求。再如:在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如果一个人完成那么多的数据计算,又费时又会出错,如果在小组中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大家再汇总,就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规律。
其次,要学会合作,使合作卓有成效。学习方式改善以后,合作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往往教师只要求学生合作,而不指导学生如何合作,学生仍然没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我认为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要合理分组,并进行组内分工;二是明确成员职责;三是教师有意识地成为其中一员参与并指导合作;四是注重反馈,主要反馈合作的过程,以及合作产生的成果,并注意适时地提升合作技巧渗透经验,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其他人;五是注意培养骨干,引领全组成员完成合作任务。
第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空。课堂上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数学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会思考、能思考,尤其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合作前都要留有时间让数学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再讨论,再合作;讨论合作后再将自己思考的,结合同伴的,产生二度思考,展示交流后,再给学生时间将思路进行整理,加以提升。
以上的观点是:个人思考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是个人思考的碰撞,合作学习后的二度思考,是思维的升华。
2、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
我认为:教师唯有和谐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领与讲授,让学生主动建构和教师教学结合起来,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成为可能。例如:我们在学习“年、月、日”时,关于闰年的知识,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学生能探究出来吗?这样的知识在课堂上就需要教师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讲给学生听,可以引导学生下课后去查阅有关资料,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但是,像研究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如果仅是教师讲解那远远不够,一定得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找到恰当的方法。这样既找出了计算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真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习的内容与需要而定,这是其一。其二,要使讲解与探究相得益彰,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比较形象、具体,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数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那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交流、反馈、教师的恰当引导,学生的认识才能有所提升。
针对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状况,我们要冷静面对,实事求是地解剖我们的课堂,准确处理好以上两个关系,把握好度,把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行为中去,让课堂成为我们有效的实验基地。